■(爱 知)欧阳蔚怡
在一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介绍了两年前在国内出版的《感受日本》。两位能读中文的日本朋友看了说可以从外国人的眼光中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没有在意的事情,也可以帮助学习中文。他们打听如何可以买到。
在座的一位中国朋友来日本十多年了,那本书对他来说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他拿著书翻了好一会儿,然后对我说:“这本书可以给我吗?”
他的话让周围的日本人一下子愣住了,因为在场的人都知道那本书是当天主持活动的人拿来的。大家都不吭声,看著我的反应。因为日语的表达有暧昧的地方,我当时想他的意思是“可以卖给我一本吗?”?
日本人没有跟作者讨书的习惯,如果想读的书一定是掏钱买。好多次我把书赠送给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日本朋友作为感谢,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真的可以吗?多少钱,我还是买吧。”有些朋友虽然有了我赠送的书,还是会另外再买一本,说是送给认识的中国朋友。
日本人认为买书是对作者的肯定和赞扬,是对作品的尊重。基于这种礼貌,很多人在得知朋友出书的时候都会买一本。对于那些并不是真想读的人来说,这叫做“买人情书”。和中国人一样,日本人也重视交往中的“人情”,只不过他们更多地是通过“金钱消费”来维系人际关系。
当场有日本朋友拿钱买了书。因为我们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没有“人情”,能够买到想读的书,看得出来他很高兴。那位中国朋友也是初次打交道,可他并没有买书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是按照中国习惯说的话。
中国人有“非借书不读也”的观点,除了名著或名人写的书之外,对普通人的文章花时间过目算是瞧得起作者。那本书在国内出版后我回国见到大学同学,他们责怪我为何不带来每人送一本。后来我如约赠送了,他们一定要我签名,说是被人以为是买来的就太没面子了。在他们看来,出钱买熟人写的书说明和作者关系不怎么样。当然我也不会好意思跟熟人要书钱。
早几年,一位曾经在中日合资企业当老总的朋友写了一本职场管理的书,见面的时候他给我看刚出版的书。为了拜读一下,我本来想说“我可以买一本吗?”想想这是在中国,对方是老同学,于是我说“可以送给我吗?”不知道对方当时是如何想的,白要人家的书我一直觉得有些不妥。
不过第二次见到他的时候,作为回赠,我送给他一本刚刚写好的私家书,女儿20岁过成人节,我送给女儿的礼物是一本书《在你20岁的时候》。书是以母亲给女儿写信的形式,从父母相识结婚、母亲怀孕、女儿出生,全家人陆续来日本,女儿考上大学,成年□□书中记录了这期间关于女儿的成长故事。那位同学有一个刚上中学的女儿,我想那本书或许他会喜欢读。《感受日本》出版后我也送了一本给他,心里再也没有“欠了情”的感觉了。
那位跟我讨书的中国朋友或许也是跟我当时的想法一样,不好意思说买书,用讨书的方式来表现对这本书感兴趣。不过日本人看来,这是对作者不礼貌,是不懂常识。中国人和日本人除了讨书和买书的习惯不同以外,还有一点是对金钱意识的不同。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正式出版的书是出版社的,作者自己写的书不等于可以随便拿,也是要出钱买的(当然比在书店买优惠一点)。中国人不喜欢为区区小钱算计;日本人则非常注意不占他人一分钱的便宜,即使是很熟的人。
我在日本,手头的书没了,要拜托国内出版社寄来,除了书费,国际邮费都要支付。作为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对抬举我的中国朋友讨书,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为难。
在一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介绍了两年前在国内出版的《感受日本》。两位能读中文的日本朋友看了说可以从外国人的眼光中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没有在意的事情,也可以帮助学习中文。他们打听如何可以买到。
在座的一位中国朋友来日本十多年了,那本书对他来说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他拿著书翻了好一会儿,然后对我说:“这本书可以给我吗?”
他的话让周围的日本人一下子愣住了,因为在场的人都知道那本书是当天主持活动的人拿来的。大家都不吭声,看著我的反应。因为日语的表达有暧昧的地方,我当时想他的意思是“可以卖给我一本吗?”?
日本人没有跟作者讨书的习惯,如果想读的书一定是掏钱买。好多次我把书赠送给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日本朋友作为感谢,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真的可以吗?多少钱,我还是买吧。”有些朋友虽然有了我赠送的书,还是会另外再买一本,说是送给认识的中国朋友。
日本人认为买书是对作者的肯定和赞扬,是对作品的尊重。基于这种礼貌,很多人在得知朋友出书的时候都会买一本。对于那些并不是真想读的人来说,这叫做“买人情书”。和中国人一样,日本人也重视交往中的“人情”,只不过他们更多地是通过“金钱消费”来维系人际关系。
当场有日本朋友拿钱买了书。因为我们是初次见面,彼此之间没有“人情”,能够买到想读的书,看得出来他很高兴。那位中国朋友也是初次打交道,可他并没有买书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是按照中国习惯说的话。
中国人有“非借书不读也”的观点,除了名著或名人写的书之外,对普通人的文章花时间过目算是瞧得起作者。那本书在国内出版后我回国见到大学同学,他们责怪我为何不带来每人送一本。后来我如约赠送了,他们一定要我签名,说是被人以为是买来的就太没面子了。在他们看来,出钱买熟人写的书说明和作者关系不怎么样。当然我也不会好意思跟熟人要书钱。
早几年,一位曾经在中日合资企业当老总的朋友写了一本职场管理的书,见面的时候他给我看刚出版的书。为了拜读一下,我本来想说“我可以买一本吗?”想想这是在中国,对方是老同学,于是我说“可以送给我吗?”不知道对方当时是如何想的,白要人家的书我一直觉得有些不妥。
不过第二次见到他的时候,作为回赠,我送给他一本刚刚写好的私家书,女儿20岁过成人节,我送给女儿的礼物是一本书《在你20岁的时候》。书是以母亲给女儿写信的形式,从父母相识结婚、母亲怀孕、女儿出生,全家人陆续来日本,女儿考上大学,成年□□书中记录了这期间关于女儿的成长故事。那位同学有一个刚上中学的女儿,我想那本书或许他会喜欢读。《感受日本》出版后我也送了一本给他,心里再也没有“欠了情”的感觉了。
那位跟我讨书的中国朋友或许也是跟我当时的想法一样,不好意思说买书,用讨书的方式来表现对这本书感兴趣。不过日本人看来,这是对作者不礼貌,是不懂常识。中国人和日本人除了讨书和买书的习惯不同以外,还有一点是对金钱意识的不同。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正式出版的书是出版社的,作者自己写的书不等于可以随便拿,也是要出钱买的(当然比在书店买优惠一点)。中国人不喜欢为区区小钱算计;日本人则非常注意不占他人一分钱的便宜,即使是很熟的人。
我在日本,手头的书没了,要拜托国内出版社寄来,除了书费,国际邮费都要支付。作为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对抬举我的中国朋友讨书,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