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16日电(记者王雁霖)记者从16日晚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16日下午17时,青海玉树“4-14”地震已经造成1144人遇难,417人失踪,11744人受伤,其中包括重伤员1192人。
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学平说,与16日8时发布的信息相比,遇难和失踪人员上升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结古镇为商贾集散地,流动人口较多,原来的人口统计是以社区为统计口径,没有把流动人口统计进来,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信息的增加,流动人口中失踪人口的数量有所增加;二是从15日到16日,随着救援力量的加大,大型搜救设备的陆续使用,一些深埋在废墟下的群众被挖掘出来,因此16日遇难和失踪人数的数量急剧增加。
截至16日下午17时,灾区重伤员已全部转运,共转运危重病人1179人,其中通过飞机转运872人,通过汽车转运307人,按地段分,向西宁转运608人,格尔木转运169人,成都转运184人,兰州转运123人,西安转运95人,军队医院接收180人。飞机转运过程中,民航共安排飞机29架次。
救援四大难题
“生命线”告急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此次强震使得原本崎岖险峻的交通雪上加霜。据最新消息称,从玉树机场通往玉树县城的唯一一条公路发现一侧山体出现了一条大约4公里长的裂缝,并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
地形复杂
玉树县纵跨长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形复杂,地势高耸。此次受灾地点又很集中,空间有限,一些大型救援设备无法使用,影响救援工作的全面铺开。
高原反应
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至16日,各救援队出现高原反应的人员明显增多,一些搜救犬也出现相应症状。
气候恶劣
19日至20日,玉树灾区将出现雨夹雪转小雪的天气,其间日最高气温将下降4℃~6℃。气候环境的恶劣,还将给交通带来更大的不便。
东方早报讯 今天7时49分,是青海玉树地震“黄金72小时”的最后时限。至昨日17时,地震死亡人数已达1144人,失踪417人,受伤11744人。
随着72小时时限的逼近,各方正加紧展开紧急救援,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昨在抗震抢险救灾工作联席会议上强调,当前第一位的工作还是救人。得知运送伤员的运力有限,回良玉还欣然同意将专机用于玉树震区伤员的运送。然而高原反应等四大难题却成为救援行动的“拦路虎”。
青海消防总队医院院长樊新海接受《财经》采访时说,目前约有1500名消防人员在玉树州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将近200人出现高原不适的症状,约100人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情况较严重的50多名救援人员被运送到西安治疗。
广东救援队情况最严重
昨天,抗震救援工作进入第三天,部分救援队员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当天,广东消防救援队31名有明显高原反应症状的救援队员被转送到西安接受治疗。
青海消防总队医院负责此次在玉树州内进行救援的各消防救援队的医疗保障工作。青海消防总队医院院长樊新海表示,目前约有1500名消防人员在玉树州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将近200人出现高原不适的症状。通过简单的吸氧,以及服用抗疲劳、抗缺氧等药品,部分消防队员的高原反应状况有所缓解。为保证救援人员的健康,情况较严重的50多名救援人员被运送到西安接受进一步治疗,目前这些人员的身体状况良好。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点达到6621米。由于救援工作持续时间较长,体力消耗较大,长期在低海拔地区生活的救援人员一时无法适应高海拔地区状况,不少人员出现缺氧反应。樊新海介绍,除广东外,四川、重庆、山东等地的消防救援队中也有队员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高原医学专家赶赴玉树
为应对各救援队高原反应的人员明显增多的情况,由青海大学副校长、国际高原医学会常务理事格日力带队的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病救助小组,昨日中午启程赶赴玉树地震灾区,将为工作在那里的救援人员提供高原医疗救助。
青海大学拥有国家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高原医学防治和研究水平居国内一流。即将赶赴救灾一线的这支高原病救助小组由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拥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的6名医学专家组成。
格日力说,玉树县结古镇海拔在37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60%左右,而且目前天气寒冷,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又是快速到达,因此易出现急性高原肺气肿、脑水肿等高原病。作为青海高原病防治和研究机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救援人员提供专业救助。
据介绍,到达灾区后,他们将向参加抗震救灾的救援人员宣传和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识,同时为高原病患者提供医疗救治。与高原病救助小组一同出发的,还有由青海大学医学院30名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
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学平说,与16日8时发布的信息相比,遇难和失踪人员上升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结古镇为商贾集散地,流动人口较多,原来的人口统计是以社区为统计口径,没有把流动人口统计进来,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信息的增加,流动人口中失踪人口的数量有所增加;二是从15日到16日,随着救援力量的加大,大型搜救设备的陆续使用,一些深埋在废墟下的群众被挖掘出来,因此16日遇难和失踪人数的数量急剧增加。
截至16日下午17时,灾区重伤员已全部转运,共转运危重病人1179人,其中通过飞机转运872人,通过汽车转运307人,按地段分,向西宁转运608人,格尔木转运169人,成都转运184人,兰州转运123人,西安转运95人,军队医院接收180人。飞机转运过程中,民航共安排飞机29架次。
救援四大难题
“生命线”告急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此次强震使得原本崎岖险峻的交通雪上加霜。据最新消息称,从玉树机场通往玉树县城的唯一一条公路发现一侧山体出现了一条大约4公里长的裂缝,并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
地形复杂
玉树县纵跨长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形复杂,地势高耸。此次受灾地点又很集中,空间有限,一些大型救援设备无法使用,影响救援工作的全面铺开。
高原反应
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至16日,各救援队出现高原反应的人员明显增多,一些搜救犬也出现相应症状。
气候恶劣
19日至20日,玉树灾区将出现雨夹雪转小雪的天气,其间日最高气温将下降4℃~6℃。气候环境的恶劣,还将给交通带来更大的不便。
东方早报讯 今天7时49分,是青海玉树地震“黄金72小时”的最后时限。至昨日17时,地震死亡人数已达1144人,失踪417人,受伤11744人。
随着72小时时限的逼近,各方正加紧展开紧急救援,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昨在抗震抢险救灾工作联席会议上强调,当前第一位的工作还是救人。得知运送伤员的运力有限,回良玉还欣然同意将专机用于玉树震区伤员的运送。然而高原反应等四大难题却成为救援行动的“拦路虎”。
青海消防总队医院院长樊新海接受《财经》采访时说,目前约有1500名消防人员在玉树州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将近200人出现高原不适的症状,约100人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情况较严重的50多名救援人员被运送到西安治疗。
广东救援队情况最严重
昨天,抗震救援工作进入第三天,部分救援队员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当天,广东消防救援队31名有明显高原反应症状的救援队员被转送到西安接受治疗。
青海消防总队医院负责此次在玉树州内进行救援的各消防救援队的医疗保障工作。青海消防总队医院院长樊新海表示,目前约有1500名消防人员在玉树州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将近200人出现高原不适的症状。通过简单的吸氧,以及服用抗疲劳、抗缺氧等药品,部分消防队员的高原反应状况有所缓解。为保证救援人员的健康,情况较严重的50多名救援人员被运送到西安接受进一步治疗,目前这些人员的身体状况良好。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点达到6621米。由于救援工作持续时间较长,体力消耗较大,长期在低海拔地区生活的救援人员一时无法适应高海拔地区状况,不少人员出现缺氧反应。樊新海介绍,除广东外,四川、重庆、山东等地的消防救援队中也有队员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高原医学专家赶赴玉树
为应对各救援队高原反应的人员明显增多的情况,由青海大学副校长、国际高原医学会常务理事格日力带队的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病救助小组,昨日中午启程赶赴玉树地震灾区,将为工作在那里的救援人员提供高原医疗救助。
青海大学拥有国家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高原医学防治和研究水平居国内一流。即将赶赴救灾一线的这支高原病救助小组由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拥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的6名医学专家组成。
格日力说,玉树县结古镇海拔在37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60%左右,而且目前天气寒冷,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又是快速到达,因此易出现急性高原肺气肿、脑水肿等高原病。作为青海高原病防治和研究机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救援人员提供专业救助。
据介绍,到达灾区后,他们将向参加抗震救灾的救援人员宣传和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识,同时为高原病患者提供医疗救治。与高原病救助小组一同出发的,还有由青海大学医学院30名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