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加快建人力资源强国 教改纲要再询民意
日期: 10年03月1期
■ 中新社专稿

事关中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与改革方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近日将再次面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据悉这将是《纲要》最后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问需于民”到“问计于民”
2008年8月29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
2009年1月初到2月底,《纲要》在文本起草之前的调研阶段,第一次公开向社会征询意见,此举被称为“问需于民”。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信件14000多封,网民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11000多条;各界人士在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上发帖210多万条。
此次启动的是第二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对于上一波“问需于民”,这一次在《纲要》起草和修改阶段进行的征询社会意见,被定义为“问计于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表示,会将公众意见吸收进文本后,上报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有消息称公开征询意见将从2月下旬开始延续到3月下旬。
欲建人力资源强国
自2008年8月底《纲要》制定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任领导小组组长,据消息人士透露,胡锦涛也曾亲自过问并作出批示。仅今年1月11日至2月6日,温总理就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了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和建议。据悉,有关方面迄今已就《纲要》内容征询了中外数百名专家的意见,征询对象包括港澳台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举行了上千次座谈会,文本已修改到十余稿。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如此重视《纲要》的制定,一是由于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温总在谈到《纲要》时就说过,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二是长期以来,教育一直是内地备受关注也饱受诟病的领域。以去年全国“两会”为例,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共立案5035件,其中教育方面657件,占首位。而第三点,也是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正在努力使教育的发展适应整个国家的崛起,使中国从一个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并最终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仍有存疑之声
尽管《纲要》制定过程体现出的公开、透明、民主以及中央给予的高度重视,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但对于《纲要》的落实,以及4%目标的实现,民间仍有存疑之声。
有分析指出,早在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规定了“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今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但据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22%,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也只占GDP的3.48%,距离4%的目标显然仍有差距。
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的2010年工作要点称:“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就此,中国青年报指出,这一目标早在1993年中国政府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已经提出,但迄今仍未实现,因而让人不得不为此担忧。《新京报》也指出,1993年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现在,教育部再次提出要促成4%目标,能否实现仍是未知数。
舆论同时指出,制定之后的教育纲要、颁布实施的法律,应具有刚性的约束力。并批评政府此前缺乏必要的问责机制,“很少有人去追问,谁该为这一目标长期未达到而负责任。在过去10年间,似乎没有任何部门、任何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因为没有执行中央这个规定和违反法律的要求,而被问责。”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8/11967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