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俞 未
上电影院看电影,对于我这样一个男性单身汉来说,在脑中的念想,可以说是介于失忆和植物人之间。实际的阻力,则无异于单身女性到“拉面二郎”消遣一顿。所以来日本这三年多,直到一个月前,才完成了我的电影院处女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自从有了第一次,很快也就有了第二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美丽且聪慧,个性又不失温柔,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让我心醉神往。若不是她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流芳百世的话,说不定我也会匀些笔墨为她歌功颂德一番。
弹性面料裙装、山茶花、猎装绒套装、香奈尔五号……可可•香奈尔对于时尚界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这所有的一切让她在诞辰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受到无数女性的追捧,依然有许多人渴望做些什么来追忆她的传奇。
从《可可.香奈尔》到《香奈尔之前的可可》,两部纪念可可•香奈尔的同名影片,在9月中旬撞到了一起。
《可可.香奈尔》秉承了美国好莱坞的一贯风格,片中人物被大量英雄化,影片不仅塑造了可可从独立到奋斗到崛起乃至成功的女强人的典型形象,更是将可可的恋人兼合作伙伴的褒依描写成了一个“像神一样的男人”。从可可对他的高度评价中便可看出:“褒依是我一生中唯一爱过的男人,他不仅是我的恋人,更是我的兄长和父亲。”男人若是被心爱的女人如此评价的话,想必要他去死也心甘情愿了吧。可可的第一个男人巴尔桑男爵在影片中也是接近完美的,帅气且年轻的他对可可是痴心一片,让人们更愿意相信可可和他在一起是出于真爱,而不单只是对于贵族生活的向往。最后也是因为他无法给可可一个名分,才让可可在和褒依的相处中越走越近。不过和巴尔桑彻底分手之前,可可和褒依之间始终是清白的。短暂的感情纠葛之后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史长诗:褒依深爱著可可,可可也深爱著褒依,褒依默默的支持著可可,可可也用努力回报著褒依对她的支持,但两情相悦的他们却阴差阳错的丢掉了婚姻的约定,等到再次想要拾起的时候,褒依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画上了生命的句号。悲戚的可可,坚强的可可,用事业来遗忘爱情的可可,在掌声和镁光灯响亮的那一刻,完美且清晰。
如果说《可可.香奈尔》是一个美国式的罗曼蒂克的话,那《香奈儿之前的可可》则是一个纯粹法国式的浪漫。法国人眼里的浪漫可以不完美但必须是真实的,强烈的,感性的。阅读法国式的浪漫往往要像品尝法国大餐那样细细咀嚼,慢慢回味。若是能做到让人若有所思或是莞尔一笑的话,那说明这浪漫的尺度拿捏得刚刚好,反之则会给人以晦涩之感。如果从一般文艺片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影片的话,可以说火候还是恰到好处的,只可惜片中的主角是可可.香奈尔,而不是玛莉莲.梦露。过多描写可可的感情纠葛,不仅无法让角色变得立体,反而会让人觉得可可太过小女人,有些甜腻。影片中褒依的登场也很是唐突,且大部分时间似乎只是作为一个勾起可可情欲的很棒的恋人角色。不过本片花浓重笔墨来描写的巴尔桑男爵可以说是一个亮点,他不完美,有很多毛病,过著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可可也带有一定的偏见,但他有自己作为贵族的尊严,有敢于表达爱情的勇气,他向我们展现了真爱会让一个人做出多大的改变。故事的结局和《可可.香奈尔》如出一辙:褒依的死和可可的大舞台。但由于没有过多描写可可在事业上的个人奋斗,总觉得影片结尾部分的结构有些散,从浓得化不开的三角恋到轻描淡写的事业有成,似乎和纪念可可•香奈尔这样的主题有悖。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次是美国式的罗曼蒂克赢过了法国式的浪漫。尽管美国式的罗曼蒂克有时感觉很假,且套路单一,但他们是可以带来真感动的,在一份久违的感动前,是否真实又有多少需要穷尽的理由呢。
上电影院看电影,对于我这样一个男性单身汉来说,在脑中的念想,可以说是介于失忆和植物人之间。实际的阻力,则无异于单身女性到“拉面二郎”消遣一顿。所以来日本这三年多,直到一个月前,才完成了我的电影院处女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自从有了第一次,很快也就有了第二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美丽且聪慧,个性又不失温柔,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让我心醉神往。若不是她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流芳百世的话,说不定我也会匀些笔墨为她歌功颂德一番。
弹性面料裙装、山茶花、猎装绒套装、香奈尔五号……可可•香奈尔对于时尚界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这所有的一切让她在诞辰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受到无数女性的追捧,依然有许多人渴望做些什么来追忆她的传奇。
从《可可.香奈尔》到《香奈尔之前的可可》,两部纪念可可•香奈尔的同名影片,在9月中旬撞到了一起。
《可可.香奈尔》秉承了美国好莱坞的一贯风格,片中人物被大量英雄化,影片不仅塑造了可可从独立到奋斗到崛起乃至成功的女强人的典型形象,更是将可可的恋人兼合作伙伴的褒依描写成了一个“像神一样的男人”。从可可对他的高度评价中便可看出:“褒依是我一生中唯一爱过的男人,他不仅是我的恋人,更是我的兄长和父亲。”男人若是被心爱的女人如此评价的话,想必要他去死也心甘情愿了吧。可可的第一个男人巴尔桑男爵在影片中也是接近完美的,帅气且年轻的他对可可是痴心一片,让人们更愿意相信可可和他在一起是出于真爱,而不单只是对于贵族生活的向往。最后也是因为他无法给可可一个名分,才让可可在和褒依的相处中越走越近。不过和巴尔桑彻底分手之前,可可和褒依之间始终是清白的。短暂的感情纠葛之后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史长诗:褒依深爱著可可,可可也深爱著褒依,褒依默默的支持著可可,可可也用努力回报著褒依对她的支持,但两情相悦的他们却阴差阳错的丢掉了婚姻的约定,等到再次想要拾起的时候,褒依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画上了生命的句号。悲戚的可可,坚强的可可,用事业来遗忘爱情的可可,在掌声和镁光灯响亮的那一刻,完美且清晰。
如果说《可可.香奈尔》是一个美国式的罗曼蒂克的话,那《香奈儿之前的可可》则是一个纯粹法国式的浪漫。法国人眼里的浪漫可以不完美但必须是真实的,强烈的,感性的。阅读法国式的浪漫往往要像品尝法国大餐那样细细咀嚼,慢慢回味。若是能做到让人若有所思或是莞尔一笑的话,那说明这浪漫的尺度拿捏得刚刚好,反之则会给人以晦涩之感。如果从一般文艺片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影片的话,可以说火候还是恰到好处的,只可惜片中的主角是可可.香奈尔,而不是玛莉莲.梦露。过多描写可可的感情纠葛,不仅无法让角色变得立体,反而会让人觉得可可太过小女人,有些甜腻。影片中褒依的登场也很是唐突,且大部分时间似乎只是作为一个勾起可可情欲的很棒的恋人角色。不过本片花浓重笔墨来描写的巴尔桑男爵可以说是一个亮点,他不完美,有很多毛病,过著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可可也带有一定的偏见,但他有自己作为贵族的尊严,有敢于表达爱情的勇气,他向我们展现了真爱会让一个人做出多大的改变。故事的结局和《可可.香奈尔》如出一辙:褒依的死和可可的大舞台。但由于没有过多描写可可在事业上的个人奋斗,总觉得影片结尾部分的结构有些散,从浓得化不开的三角恋到轻描淡写的事业有成,似乎和纪念可可•香奈尔这样的主题有悖。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次是美国式的罗曼蒂克赢过了法国式的浪漫。尽管美国式的罗曼蒂克有时感觉很假,且套路单一,但他们是可以带来真感动的,在一份久违的感动前,是否真实又有多少需要穷尽的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