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中日逆转后的十年
——关志雄解析中国GDP赶超日本的真实内涵
中文导报讯 记者 杨文凯
日本内阁府在2月15日发表数据,2009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千呼万唤始出来。按照国际比较所使用的美元平均汇率计算,日本在2009年的经济规模比2009年下降6%,加上日元汇率升值因素,日本的GDP总值约合5兆849亿美元,较中国此前宣布的4兆9090亿美元GDP略胜一筹,勉强保住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不过据国际货币基金1MF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伴随着高达10%的增长率,中国经济规模在2010年超越日本,坐上世界老二的宝座几无悬念。
如何看待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如何理解中日GDP逆转的真实内涵,如何展望未来10年的中日经济关系?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日本著名中国经济学者关志雄先生就此接受了《中文导报》专访。关志雄曾是在日反击“中国威胁论“的第一人,又在去年刚推出了《中国第一》(China as Number One)专著,他对中日经济规模和地位逆转的意义做出了冷静的分析。
关志雄指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尽管超过日本近在眼前,但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人均GDP也不过日本的十分之一程度。从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来看,平均寿命、人均电力消费量等基础指标刚刚达到日本40年前的水平。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庞大,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社会制度等层面,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比经济层面的差距更大。中国要在整体上超越日本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关志雄说:中日经济关系经常被看作“竞争关系”,但我认为是“互补关系”。在低技术领域,中国比较强;在高技术领域,日本有优势。因此,日本与中国有条件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双赢关系”。
如果把工业生产的整体过程比喻成河流,那么日本的强项在于研究和开发的“上游“,以及售后服务的“下游”,都是附加值和利润率比较高的部分。中国的强项在于生产和组建产品的“中游“,因为是劳动集型,附加值并不高。
然而,在汽车、钢铁等日本拥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内,中国正在猛烈赶超。中国的汽车生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中国的粗钢生产量也达到日本的6.5倍。广东省等沿海地区已从劳动力过剩转为劳动力不足,不得不向东南亚转移工厂。在日本,这种现象被报道为“产业空洞化”,事实上并不准确。中国的产业正在向附加值高的部分转移,中日产业之间的差距将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小。
为此,日本必须尽快实现产业构造的“高精尖”化。中日经济是否发生逆转,不单要看中国多么努力精进,也要看日本究竟有多少进步。
关志雄认为:正如“失去的20年”所形容的,日本在过去20年间,经济增长几乎停止。政府在刺激经济政策方面,总是向衰退性产业投入巨大资金。这种做法,即使在民主党掌权之后也没有多大改变。对此,日本应该推动自己的强项,投资新的成长性产业。政府应该保护的不是那些衰退产业,而是通过再就职支援政策去保护“人”。
日本停滞20年,以降低效率为代价,保持了收入的相对平等。其结果,社会主义色彩在日本变得越来越浓。中国正好相反,为了提升经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社会的公平。
关志雄表示:持续增长的中国,对日本来说究竟是威胁还是机会?这个问题在日本受到热烈讨论,但真正的答案将基于日本的具体对应措施。与欧洲人谈到这个话题时,他们众口一词地说 “非常羡慕日本,在近邻有如此巨大的高增长国家”——这种看法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
日本显然无须执着于维持“全套型”的产业构造,而应该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领域向附加值高的领域转移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产业与人相同,也需要新陈代谢。
对于未来十年的中日经济关系,关志雄分析称:中国毫无疑问将从工场变为市场。比如,日产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已大于日本本土,伊藤洋华堂单在成都的年度营业额就高达400亿日元,日立制作所10%的营业额(1兆日元)来自中国等。中国一直是工厂,生产出产品后出口到海外,但今后更多地将在本国销售,现地消费。同时,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正出现“西高东低”现象。随着中西部的崛起,其消费动向尤其值得注意。十年后,中国的汽车年销量可能达到2500万-3000万辆,日本企业不在中国卖车,还能去哪儿?
今后,日本应该积极利用中国经济的活力,使之成为拉动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过去,日本依赖美国的牵引,但日本在2009年对中国出口在战后首次超过美国,这个指标极具象征意义。这意味着日本的经济依赖关系正从美国转向中国。这种动向已经出现在贸易上,不久也会出现在投资上。
中国企业来日投资动向,值得注意。中国鼓励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一波是投资能源、资源;第二波就是购买品牌和技术,甚至整个企业,日本企业会成为重点。中日间的M&A将变得非常活跃,日本对华单向投资会变成中日双向投资。今后十年,许多日本企业将在中国企业的协力下,在中国找到新生的机会。
——关志雄解析中国GDP赶超日本的真实内涵
中文导报讯 记者 杨文凯
日本内阁府在2月15日发表数据,2009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千呼万唤始出来。按照国际比较所使用的美元平均汇率计算,日本在2009年的经济规模比2009年下降6%,加上日元汇率升值因素,日本的GDP总值约合5兆849亿美元,较中国此前宣布的4兆9090亿美元GDP略胜一筹,勉强保住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不过据国际货币基金1MF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伴随着高达10%的增长率,中国经济规模在2010年超越日本,坐上世界老二的宝座几无悬念。
如何看待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如何理解中日GDP逆转的真实内涵,如何展望未来10年的中日经济关系?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日本著名中国经济学者关志雄先生就此接受了《中文导报》专访。关志雄曾是在日反击“中国威胁论“的第一人,又在去年刚推出了《中国第一》(China as Number One)专著,他对中日经济规模和地位逆转的意义做出了冷静的分析。
关志雄指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尽管超过日本近在眼前,但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人均GDP也不过日本的十分之一程度。从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来看,平均寿命、人均电力消费量等基础指标刚刚达到日本40年前的水平。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庞大,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社会制度等层面,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比经济层面的差距更大。中国要在整体上超越日本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关志雄说:中日经济关系经常被看作“竞争关系”,但我认为是“互补关系”。在低技术领域,中国比较强;在高技术领域,日本有优势。因此,日本与中国有条件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双赢关系”。
如果把工业生产的整体过程比喻成河流,那么日本的强项在于研究和开发的“上游“,以及售后服务的“下游”,都是附加值和利润率比较高的部分。中国的强项在于生产和组建产品的“中游“,因为是劳动集型,附加值并不高。
然而,在汽车、钢铁等日本拥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内,中国正在猛烈赶超。中国的汽车生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中国的粗钢生产量也达到日本的6.5倍。广东省等沿海地区已从劳动力过剩转为劳动力不足,不得不向东南亚转移工厂。在日本,这种现象被报道为“产业空洞化”,事实上并不准确。中国的产业正在向附加值高的部分转移,中日产业之间的差距将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小。
为此,日本必须尽快实现产业构造的“高精尖”化。中日经济是否发生逆转,不单要看中国多么努力精进,也要看日本究竟有多少进步。
关志雄认为:正如“失去的20年”所形容的,日本在过去20年间,经济增长几乎停止。政府在刺激经济政策方面,总是向衰退性产业投入巨大资金。这种做法,即使在民主党掌权之后也没有多大改变。对此,日本应该推动自己的强项,投资新的成长性产业。政府应该保护的不是那些衰退产业,而是通过再就职支援政策去保护“人”。
日本停滞20年,以降低效率为代价,保持了收入的相对平等。其结果,社会主义色彩在日本变得越来越浓。中国正好相反,为了提升经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社会的公平。
关志雄表示:持续增长的中国,对日本来说究竟是威胁还是机会?这个问题在日本受到热烈讨论,但真正的答案将基于日本的具体对应措施。与欧洲人谈到这个话题时,他们众口一词地说 “非常羡慕日本,在近邻有如此巨大的高增长国家”——这种看法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
日本显然无须执着于维持“全套型”的产业构造,而应该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领域向附加值高的领域转移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产业与人相同,也需要新陈代谢。
对于未来十年的中日经济关系,关志雄分析称:中国毫无疑问将从工场变为市场。比如,日产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已大于日本本土,伊藤洋华堂单在成都的年度营业额就高达400亿日元,日立制作所10%的营业额(1兆日元)来自中国等。中国一直是工厂,生产出产品后出口到海外,但今后更多地将在本国销售,现地消费。同时,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正出现“西高东低”现象。随着中西部的崛起,其消费动向尤其值得注意。十年后,中国的汽车年销量可能达到2500万-3000万辆,日本企业不在中国卖车,还能去哪儿?
今后,日本应该积极利用中国经济的活力,使之成为拉动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过去,日本依赖美国的牵引,但日本在2009年对中国出口在战后首次超过美国,这个指标极具象征意义。这意味着日本的经济依赖关系正从美国转向中国。这种动向已经出现在贸易上,不久也会出现在投资上。
中国企业来日投资动向,值得注意。中国鼓励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一波是投资能源、资源;第二波就是购买品牌和技术,甚至整个企业,日本企业会成为重点。中日间的M&A将变得非常活跃,日本对华单向投资会变成中日双向投资。今后十年,许多日本企业将在中国企业的协力下,在中国找到新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