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我看日本的中华城
日期: 2010/02/06 12:13
中文导报网文 作者 龙升

  记得十年前,有一新华侨朋友邀我出席他发起的在福冈地区集资建设经营一座中华城的讨论会。考虑自己的实力和去也是提出质疑,我表示难能参加。朋友再三相邀,只好去了。

  朋友的计划是:聚三十余初创事业的新华侨,每人集资三百万日元,以三至五万一坪价格购买一片农田,使之变为商业用地,一下子地价长成十倍的三千万,再以此地价土地做担保向银行贷款,盖三十余栋三层小楼,上层住人,下层开店做公司或出赁,铺两条大街,四周以中国式城墙围起,是为中华城。计划已深思熟虑考察立证数年,如众华人齐心协力集资经营,一两年即可建成见利。可谓是投资少见效快,造福世世代代。

  果然,我忍不住提出了质疑:农田变商地、三百万变三千万,日本的泡沫经济中,连不动产业者加政治家暴力团绑一块儿也没能将地价炒成那么多倍;即使三十几人合起来的一亿日元炒成贷出十亿,建成了那座城,要不要通水通电通道路?那可能是需要投资一百亿的事情,对几个刚起步的新华侨来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了。如此质疑不能被朋友接受。我才提出有没有必要在远离大城市的农田里建那么座中华城的问题。

  日本最早的中华街,是一千年前曾存在于博多(今福冈)的“大唐街”。雏形于中国唐末,繁荣于宋,没落于元。以数百年形成,也繁荣了数百年。形成的原因是:遣唐使废除后,中国“纲首”担当起宁波与博多--中国与日本的贸易,他们的商船须停泊在博多湾,人货活动范围被规定在停船地到“鸿胪馆”之间,货物只能由“大宰府”报京都后由皇家派员定价购买,供皇家使用,那范围简直是海浪都够得着,故称“波打际交易”。后有博多神宫寺院和中央贵族的庄园也想私得货物和贸易利益,便允“纲首”们做他们的“寄人”,使他们能上岸居住娶妻设店囤货。他们大多居住在栉田神社到莒崎宫之间,博多有两三万人口时,宋人竟占四千人,那两宫之间自然形成了一条“大唐街”。

  元朝呼必烈发数十万大军打博多后,博多“大唐街”逐步消失。明朝锁国日本也锁,江浙海商海盗做走私贸易,被想在战国诸侯大名战乱中出世的弱者平户藩主欢迎利用,他们的到来和引来西洋海商,使小小平户发展为与京都· 齐名的商业城市,明商的聚集自然形成了一条唐人町。1635年,日本《锁国令》下,指定长崎为唯一的贸易港,中国人聚到了长崎,经数百年沧桑,有了今日长崎中华街。神户、横滨开港百五十年,中国人是被指定在那里的一快地方生活经商,才形成的日人称之为南京街的中华街。

  日本的中华街都是经过数百年或百十年形成的,都是因日本政治经济内因、中国人被强制或不得不聚集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生活而形成的。虽不得已,但很客观自然。从历史角度看,没必要凭几个人主观愿望出发去一朝一夕(指短时间)地制造一座中国城。在欧美一朝一夕出现中华街的现象有过,那是越战后一下子有数十万东南亚华人聚集到了被他们安排的一个区域之内。长崎神户横滨的中华街已经被日本人认为是他们城市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认为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认为是日本人的骄傲,是中国人已融合于日本社会中去了,所以能保持繁荣。日本是个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却排外的社会,不是带给它新颖事物、巨大利益,而是在远离大城市的农田里建个三十几家人的孤立的中华城,那多少带有点民族主义色彩,日本政策上是不会支持、甚至是不容的。

  我们新华人从中国的五湖四海跑到日本来求发展,不融进日本社会不行,没必要再扎堆子住一起。被局限于中华街的老华侨是在二战之后才被允许跳出那里进入日本社会发展的。如果那座中华城能奇迹般地建成,也只是写了个新《围城》故事,新华侨世代背了一身债进去,下世带人想出来也出不来来了。

  报载日本第四条中华街已经出现了,据说是在立川市的一座立地条件好客流量大的商业大厦中建立的,是在同一层楼中的“迷你”中华街,是各有特色的名店街,是日本社会中的一条街。那是客观现实的,主要是老华侨发想的,有兴趣搞中华街中华城的新华侨不妨参考学习一下。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1868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