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七彩云南 豪气腾冲 ——日本旅游业代表团云南考察侧记
日期: 09年12月2期
■ 本报特派记者 陈鹰 文/图

彩云之南,昆明春城,本应四季如春,11月19日,却因一场不期而遇的强大寒潮侵袭,气温骤降至摄氏1-5度,让参加200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各位来客被老天爷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参会嘉宾的热情。19日上午在小雨中举行的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的3984个海外参展单位嘉宾与中国同行涌入国际会展中心,巨大的展馆内,人头攒动,各地都把最具特色的亮点展现在宾客面前。来自陕西身著唐宫服饰的专业演员吸引著众多宾客前往合影,贵州云南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推出独具民族风情旅游新项目,即将迎来世博庆典的上海则把其作为主打项目,并为此举办了专场世博说明晚会。
作为世界旅游大国,日本旅游界与中国有著长期合作的传统。为纪念两国旅游业的共同努力,会展期间,日本参展代表和云南省旅游部门领导在大观公园举办了中日友好植树活动,双方同行以日本旅行业协会名义挥锹种下了一片友谊林,并立石为记,永远见证著两国旅游界人士为中日交流做出的不懈努力。
展会之余,主办者安排了一次腾冲之行。
因工作关系,腾冲曾经为笔者关注。因为这里曾经有过一次悲壮的腾冲战役,还有过与高黎贡山、怒江、史迪威公路、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等名词相连的种种悲壮、血火与豪气,也因此注意到了关于腾冲自然、地理、人文、民族种种。腾冲之行,成了行程中最为向往的目标。

水深火热的腾冲

日本有热海,腾冲也有热海,而且热得更加邪乎——直接命名“大滚锅”。
腾冲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全县有80多处温泉沸泉群,数以万计的泉眼、喷气孔。由于时间太紧,我们是在晚饭后才匆忙赶往热海温泉的。
沉沉黑夜中,沿山路前行约半小时后,便看到远处灯火阑珊处烟雾缭绕,氤氲盎然,楼台缥缈。下车后沿阶而上,雾气最浓处便是“热海大滚锅”。
大滚锅是直径6.12米的圆形沸池,水深1.5米,锅底有3个喷水孔,水温96.6度,锅底出水的温度102度。据说,曾经有一条不走运的老牛跌入滚锅中,不一会儿就被煮得骨肉分离。人们利用这里的地热煮饭、蒸鸡蛋,池边就有卖温泉鸡蛋的,活像日本箱根大涌谷。
腾冲共有火山90多座,是中国最集中、最壮观、最典型的年轻火山地热区。被称为“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大、小空山一带,现已被辟为“火山地质公园”。
公园内,进门正面,黑空山、大空山、小空山三座火山顺序排列。大、小空山相距数百米,属截顶圆锥状火山,喷发后山顶留下空空的火山口,呈锅状,故曰“空山”。因小空山火山口保存较完整,我们只登上了小空山。
小空山火山口不像富士山那样路途遥远,40米高度一会儿就上去了。站在火山口边,忽然感觉好像站在一只大碗的边缘,碗里芳草萋萋,那一股股摧毁一切生命的洪流忽然停在了石壁上,成为了山岩上的一道道疤痕,那场地动山摇,惊心动魄的历史已经成为了故事,人们不知道,深埋在大地里的那颗活动的心是否也已沉沉睡去。

风光如画的腾冲

腾冲是省级旅游度假区,这里有国家火山、地热地质公园、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殇墓园、北海湿地、道教圣地云峰山,还有中国最佳魅力名镇和顺、银杏村。傈傈族“上刀山下火海”,更可称为一绝。
云峰山是滇西著名的道教名山,因其有三座挺拔锐利的山峰直刺苍穹,故名“云峰”。云峰山海拔2446米,从山下可乘缆车到达接近山顶处,下面的500级石阶就要自己攀登了。这里石壁陡立,登山时要手攀铁链,不可有丝毫懈怠,否则便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虞。奇的是整座山都是石头,山顶却有一口四季不干的水井,果然应了那句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果真是座“仙山”。
叠水河瀑布,位于腾冲城内,是中国唯一的城市瀑布,属于火山堰塞湖瀑布。瀑布落差46米,被誉为“腾冲第一景”。
江东古银杏村,村内分布著2000多亩集中连片的古银杏树,有古银杏树约3000棵,其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50余株,进入村口,果然是金光灿烂,穿过树间的缕缕阳光,洒成了一条金光大道。小巷口,几位大嫂围著火盆,一边聊天一边刺绣。火盆边放著一袋白果,有客人购买,立刻拿出一个铁盘,烤熟后撒上几撮细盐,香喷喷热呼呼放入口中,果然是齿颊留香。随著经济发展,村里办起了农家乐餐厅,我们就是在一家农户院子的银杏树下吃了一顿地道的云南农家饭菜。
和顺古镇,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由于历史上移民海外人员众多,这里成为著名侨乡,全镇虽只有6000多人,但侨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却有10000多人。由于对外交流融合的影响,和顺人十分重视教育和文化,当地图书馆远近闻名,当地名人辈出。今天的和顺,已经超越了古镇本身的价值,成为集人文与经济、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品牌。
“上刀山下火海”则是腾冲傈族勇士的惊人之作。
入夜,广场上,大堆篝火点燃,刀杆树起,两根木杆间插起72把长刀,刀刃朝上,勇士们赤脚踩著刀刃爬上杆顶,再走下来,脚板完好无损。待篝火火苗下去,勇士们又赤脚踏进炽热的火炭,只见炭火飞溅,勇士们仍是毫发无损,让观众们大呼不可思议。

铁血腾冲

曾经看到过腾冲国殇墓园的照片,就像老山烈士陵园一样,一排排墓碑排成整齐的阵仗,列队于山坡上,就像曾经的血肉之躯化作了块块青石,依然坚守在各自的阵地上。不同的是,腾冲墓碑下,长眠的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原国军系列的3346位将士的英灵。
由于大家都理解的原因,当地接待部门没有安排拜谒墓园行程,但在午餐后留了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午餐未毕,笔者便搭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墓园。
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西南边陲,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与侵略者的血肉搏杀,滇西抗日的主战场,就在腾冲和高黎贡山一带。国殇墓园中埋葬的,便是收复腾冲战斗中捐躯的远征军将士们。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于1942年4月攻占缅甸全境,切断了盟军援华抗战的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5月3日,日军侵入中国境内,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云南大后方变成了抗日最前线。
为了收复滇西失地,打通滇缅公路,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战役。右翼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经多日苦战,将日军压缩到腾冲城内。接著又以4个师的兵力,在盟军空军配合下血战45天,经过逐条街道,逐座建筑的争夺,终于在9月14日将日军全部歼灭,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市腾冲。此次战役毙敌官兵6000余人,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官兵阵亡19名。建立了近600年的明代石城全部被毁。
腾冲光复后,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倡导下,政府拨款,民众捐资捐地,为抗战阵亡将士修建了烈士陵园。今天,腾冲国殇墓园成为中国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国殇墓园就在腾冲县城内,墓园大门是当地传统的土木砖石结构牌楼式建筑。门额上镶嵌著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题写的“国殇墓园”石刻匾额。进园后,沿著长长的甬道,大门、忠烈祠、烈士墓地、纪念塔都位于苍松翠柏掩映的中轴线上。
忠烈祠匾额“河岳英灵”是蒋介石亲自题写。祠堂两侧墙壁上镶嵌著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芳名录,其中多有损坏,询问工作人员,知道又是文革中的破坏所致。
忠烈祠后就是布满墓碑的山坡。山坡高约30米,坡顶为圆形平台,正中矗立著一座纪念塔,如出鞘长剑,直指云霄。碑身正面刻有“民族英雄”四字,另外三面刻有“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字样。
烈士墓以塔为中心,按作战序列成纵队排列。碑上刻有烈士英名军衔,按军衔高低从上而下排列,共计3346方,分为四大块八小块,象征著远征军来自四面八方。
正是午餐时间,墓园内没有一个游人。站在山坡下仰望,排排墓碑列阵森然,岁月剥蚀,风霜留痕,墓碑风化斑驳,布满苔藓,字迹却依然清晰。刀凿斧刻,每一道笔划,都浸透著方刚的血气,都迸发出心底的呼声,都有一段碧血丹心的故事。望著那些长眠的下士、中士、上士、少尉、少校们,按照当年的战斗序列,掩映在丛林草莽之中,像是在等候进攻的号角,一声令下,便会挺身而起,继续冲锋陷阵。
墓园内,空山鸟鸣,松风簌簌,一片肃穆。周围碧空如洗,刚才还兰得醉人的天空中,山后忽然飘来一片云彩,几滴豆大的雨点落地有声,随后便是细雨霏霏,萋萋芳草摇曳的山坡上,立刻变得湿漉漉的,墓碑颜色愈深,让人忍不住想蹲下来为之擦拭。一鞠长躬,热泪不禁潸然而下。
似乎是天人感应,似有似无的细雨伴著我绕过小山一周,又随著我登上山顶,直到来到山坡下,面对3000壮士一躬而别时,雨悄悄地停了。
周围依然碧空如洗,甬道上传来些许嘈杂,旅游团开始进入墓园了。
静静地走进展览室。依然是空无一人,但室内的200余幅照片让人震惊。这些照片很多是当年收复腾冲时,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对日作战时的纪实镜头,有些就是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拍摄的。
面对这些生龙活虎的远征军将士的照片,思绪却飞去了别处。今天照片上的人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英雄,山上长眠的烈士历经风雨,也被认可为中华民族的先烈,但他们的另外那些伙伴呢?那些后来被默默地埋在黑土地黄土地里的曾经的抗日将士呢?这些令人唏嘘、令人扼腕的张正隆式的诘问,似乎只能由历史来回答了。
所幸的是,今天,像国殇墓园一样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点已不在少数,历史正在默默地给那些为中华民族付出过鲜血与生命的人们做出历史的回答。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9/11632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