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为什么动物的照片比人像大?
日期: 09年11月4期
■ 王敏(文) 谢宗睿 赵毅达(译)

  1998年,适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问日本,因此日本媒体对此予以高度关注,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11月25日,《朝日新闻》的晚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今日傍晚来日本》的文章,并配有江泽民主席的照片。11月27日,《朝日新闻》在有关江泽民主席访日的专版上又刊载了一幅朱的照片。但让朝日新闻社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张照片却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议。
  在日本,朱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江泽民主席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将一对朱赠送给日本,这当然令所有日本国民都十分开心。日本媒体抓住人们的关注点,把朱的照片放得大大的登在报上,这样做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问题是这幅朱照片居然比此前刊载的江泽民主席的照片还要大。要知道在中国,无论是作为党和政府机关报的《人民日报》,还是各省市的地方性报纸,在刊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时都无一例外地会放得很大,并占据最重要的版面。对于中国媒体乃至普通民众而言而言,这都可以说是一种基本常识。因此,把朱的照片放得比江泽民主席的照片还大的做法,对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别有用心的。
  为此,我特别留意了近期的日本报刊。在2006年7月2日的《朝日新闻》中,有一版刊载了日本原首相桥本龙太郎逝世的消息,而同时刊载的还有小笠原动物园野化训练成功的一种蜥蜴的照片。相比之下,蜥蜴的照片就比桥本原首相的照片要大得多。
  同时,我还查阅了2005年的《人民日报》(1-8月)和《朝日新闻》(4-12月),就其中刊载的有关动物的专题报道进行了统计,并把范围缩小到主要文章上,结果发现中国只有13篇,而日本则有67篇之多,是中国的五倍多。
  此外我发现,日本的文章更多偏向于报道自然界中动物的生态实录,对野生的动物自然状态给予了更大的关注。例如,10月3日的《朝日新闻》刊载了一种被阿伊努人尊为神鱼的鱼类照片,并配文加以说明:“雄鱼为了防止外敌伤害鱼卵,从10月份开始就会一直守护著鱼卵,直到次年的春天,其间几乎从不进食”。9月27日的《朝日新闻》刊载了一幅憨态可掬的马来熊的照片,同样也配文说明:“它之所以一脸的苦像,是因为想向母熊献殷勤却没有得逞”。与之相对应,9月24日的《人民日报》所刊载的一幅照片是为熊猫庆祝生日的场景。画面上,熊猫的面前放满了苹果、香蕉,还有一个圆形的大蛋糕。
  1972年,熊猫“欢欢”和“乐乐”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它们所引发的熊猫热潮历经30多年不衰。2003年,为“借种”而从墨西哥千里迢迢转运到上野动物园的熊猫并没有如愿实现产仔的期望,只好又被送回去了。但当时的《朝日新闻》上,大幅刊载了熊猫的照片,并配以报道的文章,总共占用了7个版面。
  日本人喜欢公开征集动物的名字。9月19日的《朝日新闻》报道称,拥有中国熊猫命名权的札幌“CS大熊猫协会”接到日本全国各地的150多个备选方案。同样,10月1日的《朝日新闻》也报道了□玉县东松山市双胞胎小熊猫征名活动的有关情况。
  9月25日的《朝日新闻》大幅刊载了兵库县丰冈市放飞五只白鹳的照片,并在第二天(9月26日)跟踪刊载了它们停在田边水沟抓鱼和蚱蜢的照片。相比之下,报道珍稀鸟类的照片在中国的报纸上就显得小很多。《人民日报》于1月7日报道了去年12月初飞临黄河三门峡附近湿地的天鹅群,又于1月25日报道了越冬候鸟飞临的消息。但这两则报道所附的照片都给人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
  对比了中日两国报刊上有关动物的文章后,我感觉到在动物观上,日本人更多的是把动物视作自己家里的一员,而中国人则是把人作为中心,将动物作为人类以外的客观存在来看待。
  小海豹“多摩”的经历也许最能体现出日本人的动物观。2002年,在东京的多摩河里出现了一只髯须海豹。人们随即为其命名为“多摩”。第二天,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的记者便蜂拥而至,不少父母也带著小孩前去观赏,以至于河边由此应运而生了一批专门向游客推销“多摩”纪念品的小商贩。一时间,小海豹“多摩”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热议的话题。而在网络上,有关小海豹“多摩”的网站点击率更是连日高居不下。热情的市民们希望政府能给小海豹“多摩”发放户口证明,而政府部门也高高兴兴地受理了申请。日本人就这么著把这只原本栖息于北冰洋现在却迷失在东京湾的小海豹迎进了家门。
  但是,有一些美国人提出应捕获这只小海豹,并将其放归北冰洋。这立刻遭到了日本人的强烈抵制,很多媒体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电视里也反复播放著一个小朋友呜咽著说:“‘多摩’好可怜啊!”的画面。按照西方人的动物观,将原本生活在北冰洋的小海豹捕获后放归其栖息地,这才是真正为了动物著想。对此,日本人反驳说:“‘多摩’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如果日本的环境不合适的话,它早就死了”,“我们希望能够保护它,使其成为日本自然中的新成员”。人们一致认为,眼下听之任之反而对“多摩”最好,强行捕获则会给人以暴力侵害动物的印象。日本人对“多摩”,就仿佛是对人一样地关心体贴,并用对人类的情感去推测动物的感受。这让那些准备要去抓海豹的美国人听后,无不大吃一惊。如果换作中国人又会怎么样呢?想必很多人都会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只误入人类生活的动物而已,日本人这么争相追捧,实在是太大惊小怪了吧。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1577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