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网讯 记者 宋力
日本神户华侨总会名誉会长林同春19日下午2点10分因肺气肿医治无效在神户市中央区的医院病逝,享年84岁。葬礼将于22日中午11点半在神户市中央区的关帝庙举行。丧主为其长子林伯正。
林同春,生前曾是日本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和神户华侨总会会长,在日本主要经营服装面料和不动产,拥有中央实业株式会社、中央建筑株式会社、神户中国百货公司和主要经营纤维贸易的“林商店”。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杰出的侨领。他的一身正气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奉献,在旅日华侨和日本朋友中有口皆碑。对中日关系和平友好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林同春的早年生活不堪回首。1925年他生于福建省福清县东瀚村一户世代贫穷的农家。他5岁时,父亲毅然别妻离子,东渡日本寻求脱贫之道。父亲一走就是5年,留给全家的只是美好的希望和加倍的艰辛,林同春的一个弟弟也在那时被饥饿和病魔夺去了生命。
林同春9岁那年,父亲将他和母亲接到了日本。新生活开始于京都府一个面向日本海的小山村。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们的新家是一所破旧不堪的木板房。林同春穿着根本不能御寒的胶鞋,背着沉重的布料,踏着厚厚的积雪,跟着父亲到山村里挨家挨户卖布。在学校里,他常被日本老师和同学欺侮,因为,他是“支那人”。
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把所有旅日华侨抛进了苦难的深渊。多数华侨遭到了驱逐,少数没有被驱赶回国的华侨则几乎都在鬼门关前徘徊过。林同春一家也被强制从舞鹤军港附近迁出,并由于是“敌国人”而饱受凌辱。他曾被毫无缘由地拷打过几次,并被关押过半个月。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使刚成年的林同春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企盼着中国赶快强大起来,暗暗发誓要努力进取,挺直腰板,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尊严的中国人,为消除战争和野蛮为维护和平尽一份力。
二战结束时,日本已是一片废墟,百姓极度贫困。这是苦难,也是机遇。1949年,林同春只身闯神户,在“三宫国铁高架”下面的简陋店铺里苦心经营了三年服装面料,有了一些积蓄,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将目光瞄准了不动产行业。他认为,在世界上无论新旧都能高价出售的商品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动产。他凭着不凡的眼光,努力开拓,渐渐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高楼公寓、自己的商店商场,拥有了海外贸易网络和资金。
林同春在经商中始终奉行的原则是“信誉”和“厚道”,他从不把损失和危险转嫁给别人,相反,却经常为朋友和员工分担困难。日本经济衰退期间,他的几个保龄球馆被迫关闭,面对巨额债务,他本可以将160名职员辞退,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把大部分职员留下来,尽量安排在刚开业的“中国百货公司”里,实在安排不下的,他便亲自为他们找到新工作,然后才辞退。
在1995年的神户大地震中,他遭到了很大损失,有人劝他提高房价以弥补损失,他没有同意,认为不能给灾民雪上加霜。他在总结自己50多年的商海生涯时说:“做生意的诀窍就在于不要加害于人。人格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本。如果你做坑人的生意,你的资本就会丧失殆尽。”他在华侨商界树起的是一面人格的旗帜。
饱尝艰辛之时,林同春思念祖国,功成名就以后,亦不忘回报祖国。他曾捐资2亿多日元,重建可容纳1200名学生的东瀚小学,新建可招收1500名学生的东瀚中学,资助厦门集美学校;1985年,他给天津市残疾人协会捐赠了一个集装箱的新服装;1994年,他为福建华侨农场捐款,帮助回国的印支难民;在1988年的黑龙江森林大火、1991年的安徽江苏水灾、1992年的华东地区水灾、1993年的江南地区水灾和1998年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之后,他每次都大量捐款用以救灾,有时还亲赴现场视察,帮助研究救灾对策。他说:“有能力的人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这就是人类的爱心,把爱给予人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1958年神户中华同文学校重建时,林同春担任校副理事长。1985年,他根据母亲许月宋女士和先父林斯灿的意愿,率先捐资兴建了建筑面积为3418平方米的东瀚小学。1988年又捐资兴建东瀚中学后,又认捐建设东瀚中学教师宿舍楼的协力金。他还发起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资助赴日留学的八闽子弟。1984年10月,他率领400多位旅日福建同乡在福州隆重举行第24回旅日福建同乡恳亲会,并担任该回大会的实行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