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文
中国4月爆发反日游行以来,海外旅游市场受到影响,尤其是来自日本的游客纷纷取消预定,滑坡严重。为了挽回损失,重振市场需求,中国国家旅游局及旅行业界在东京召开紧急说明会,发布了中国旅行安全宣言。日本方面,政府为了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参访爱知世博会,并从长远眼光出发以实现“观光立国”新国策,也积极推动对中国全境开放团体访日观光签证措施。在吴仪副总理访日期间,中国与日方达成了全面开放旅游的协议,对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关系回暖具有积极意义。
中日双方从官到民,都在力推观光交流,这显示旅游作为一种无烟工业,更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中日两国都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观光,除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外,其日益充实而扩大的附加价值,更成为中日国民促进理解、增加信赖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首先,旅游观光是信息传播的可靠方式。尽管人类已经进入到发达的信息社会,兼融文字传播和影像传播的互联网络更是四通八达,但取自第二、第三渠道的信息,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氛围、一个民族的面貌,能否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和国民心理,依然颇有值得探究的余地。信息与信息的对接,国民对国民的了解,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进对方──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地观光旅游带来耳闻目染,通过亲身的感受和认识,可以让人获得可靠而真实的信息,也可以为思考和行动提供情感依据、理性基础。
其次,旅游观光是国民交流的重要渠道。民间交流被认为是中日关系的基础,但民间交流不应该是公式化的、受到规定的、别有选择的,而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对等的。中日实现全面的、双向的民间观光交流,正是排除各种政治障碍、舆论误导、经济迷思之后的真正意义上的国民交流。过去,日本人单方面赴中国旅游比较多,不少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民风有了真实了解,喜欢上了中国;而普通中国人赴日观光的机会比较少,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更多地依赖于文字记载、历史影像,甚至是主观想象。如今,中日两国民众有了双向旅游的对等机会,中国人有权利也有能力亲眼目睹当今的日本社会。这对中日关系和国民情感的影响不言而喻。观光旅游、人员往来,是面对面的接触,是心对心的感受,是国民层次的理解和交流,任何政治分歧和情绪对立都无权妨碍国民交流。
其三,旅游观光是社会国际化的重要动力。睁开眼睛看世界,然后走向世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目标。赴海外旅游观光,以最直接的方式实践着走向世界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眼界开阔、个人能力提升,海外游已不是特权和地位的象征,而成为国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中国人不仅睁眼看世界,还要走向海外感受世界。国际化观念是怎样萌生的?国际化社会是怎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国民之间的日常往来,互通有无,彼此认识,取长补短。
完全应该相信每一位公民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在频繁的海外观光自由行的过程中,信息垄断局面被打破,夜郎自大习气被抵消,惟我独尊心态被调整——先进的社会秩序、文明规范、行为准则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个人。社会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人的国际化,首先是思维的国际化。国际化社会就是在人流和物流的往来互动中成形的。
近期,中日两国陷入了30多年来的关系低谷,令人痛心。如果两国政府在痛定思痛之后,认识中日关系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坏下去,那么这次吴仪访日和中国开放全境赴日旅游,正可以成为两国关系走向回复和改善的新契机。开放国民交流渠道,拓宽国民交流途径,这是中日关系走出政治困境的有效手段,机不可失。
中国4月爆发反日游行以来,海外旅游市场受到影响,尤其是来自日本的游客纷纷取消预定,滑坡严重。为了挽回损失,重振市场需求,中国国家旅游局及旅行业界在东京召开紧急说明会,发布了中国旅行安全宣言。日本方面,政府为了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参访爱知世博会,并从长远眼光出发以实现“观光立国”新国策,也积极推动对中国全境开放团体访日观光签证措施。在吴仪副总理访日期间,中国与日方达成了全面开放旅游的协议,对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关系回暖具有积极意义。
中日双方从官到民,都在力推观光交流,这显示旅游作为一种无烟工业,更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中日两国都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观光,除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外,其日益充实而扩大的附加价值,更成为中日国民促进理解、增加信赖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首先,旅游观光是信息传播的可靠方式。尽管人类已经进入到发达的信息社会,兼融文字传播和影像传播的互联网络更是四通八达,但取自第二、第三渠道的信息,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氛围、一个民族的面貌,能否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和国民心理,依然颇有值得探究的余地。信息与信息的对接,国民对国民的了解,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进对方──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地观光旅游带来耳闻目染,通过亲身的感受和认识,可以让人获得可靠而真实的信息,也可以为思考和行动提供情感依据、理性基础。
其次,旅游观光是国民交流的重要渠道。民间交流被认为是中日关系的基础,但民间交流不应该是公式化的、受到规定的、别有选择的,而应该是自由的、开放的、对等的。中日实现全面的、双向的民间观光交流,正是排除各种政治障碍、舆论误导、经济迷思之后的真正意义上的国民交流。过去,日本人单方面赴中国旅游比较多,不少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民风有了真实了解,喜欢上了中国;而普通中国人赴日观光的机会比较少,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更多地依赖于文字记载、历史影像,甚至是主观想象。如今,中日两国民众有了双向旅游的对等机会,中国人有权利也有能力亲眼目睹当今的日本社会。这对中日关系和国民情感的影响不言而喻。观光旅游、人员往来,是面对面的接触,是心对心的感受,是国民层次的理解和交流,任何政治分歧和情绪对立都无权妨碍国民交流。
其三,旅游观光是社会国际化的重要动力。睁开眼睛看世界,然后走向世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目标。赴海外旅游观光,以最直接的方式实践着走向世界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眼界开阔、个人能力提升,海外游已不是特权和地位的象征,而成为国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中国人不仅睁眼看世界,还要走向海外感受世界。国际化观念是怎样萌生的?国际化社会是怎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国民之间的日常往来,互通有无,彼此认识,取长补短。
完全应该相信每一位公民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在频繁的海外观光自由行的过程中,信息垄断局面被打破,夜郎自大习气被抵消,惟我独尊心态被调整——先进的社会秩序、文明规范、行为准则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个人。社会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人的国际化,首先是思维的国际化。国际化社会就是在人流和物流的往来互动中成形的。
近期,中日两国陷入了30多年来的关系低谷,令人痛心。如果两国政府在痛定思痛之后,认识中日关系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坏下去,那么这次吴仪访日和中国开放全境赴日旅游,正可以成为两国关系走向回复和改善的新契机。开放国民交流渠道,拓宽国民交流途径,这是中日关系走出政治困境的有效手段,机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