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石)日前,东京华人收藏家、实业家八大山鸟先生惊喜地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最近他购入了一幅李白的真迹。
《中文导报》记者接到电话后,来到了位于东京龟户的八大山鸟先生的事务所,那是一幅绢裱麻纸书法挂轴,四周镶嵌深蓝色金色花纹丝织绢边框,中间的麻纸已经木化,全靠背面裱装的数层纸支撑,卷轴干腐,丝织绢边框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损,但是依然能见当时高超的绢织技术和高雅的色彩和花纹,并可以悬挂。
画轴上面写著雄浑豪放、神采飞扬的双行13字,写的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十中最后两句:“(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八大山鸟先生说:这首诗的背景是775年唐玄宗皇帝在位时,唐朝外将三道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不满玄宗皇帝政治腐败,耽于安乐,民族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起兵造反,次年攻入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率兵攻入长安以后,唐朝廷分两路出逃,唐玄宗第一路人马逃入四川,另一路人马李亨则在武灵自行登基,后称唐肃宗(756-762),为此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一帝在位,另一帝登基的局面。在唐肃宗登基后,李白作了著名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意为两帝如日月昭耀乾坤。
记者觉得八大山鸟先生对此解释得很到位,中国历史上,月和日一样被用来隐喻皇帝。“如日如月,唯君之节。”(《管子》)“圣王之德,融平若月之始出,极烛六合而无所穷屈;明乎若月之光,变化万物而无所不行。”(《吕氏春秋》)从李白的诗中也可看出月被用来指帝王,《上皇西巡京歌十首》之十:“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因安禄山的判乱,这时的唐玄宗和唐肃宗,一个“上皇天帝”,一个皇帝,父子并称“二圣”。玄宗自己也说:“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旧唐书.玄宗本纪下》)
此画轴除盖有一章李白印鉴外,无其他收藏者收藏印。一般认为:古画古书法都是经过名人收藏传承下来,无收藏印则很难鉴定,况且鉴定家也大都没看过李白真迹,因此真伪很难辨别。
而之所以八大山鸟先生认为这幅古画为真迹,他有如下的看法:
1、在这幅画的左下角,有古风阴刻李白之印,而且朱印已经全部变成白色。印章始于汉代,以铜印为主,同时也存在金银、骨印等,其制印之风格都以粗犷豪放,折角圆滑为主调,现代称之为古风刻法。印泥几乎与印章同时产生,开始,印章作为音信,盖在信件的封口或信物绳索的封泥上,所谓封泥,就是初时柔软,干后坚硬的一种物质,是当时个人通信的一种信物。汉代至唐代的印泥,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以朱砂和水混合而成,其缺点是随著时间的推移,印章的朱砂容易脱落。经过反复研制和演变,到了宋代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一种不易脱落的印泥产生了,其生产工艺是用蓖麻油和朱砂制造印泥,但是由于朱砂和蓖麻油比例不同,印泥往往出现返油现象,直到清代,才产生能保持鲜红又不脱落,不返油的印泥。而这幅书法挂轴的李白之印已经变白,很可能是宋以前的印泥。
2、在玄宗皇帝开元之间,国都长安常有8名名士聚饮,被称“酒中八仙人”,他们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好学的李白经常和著名书法家张旭一起切磋书法,为此李白的书法受张旭的影响很大,书法造诣也非常高,只是诗名和酒仙之名盖过了书法家的名声,而这幅书法挂轴中的字,和张旭的字有很多相似之处。是李白集诗兴、酒兴、书兴与一炉的豪放之作。
3、李白原诗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但是这幅挂轴少了一个“少” 字,这是当时文人们常开的文字游戏,就是“少”和缺少的“少”是同形异音字,不写也就是“少”的意思,以缺喻字,无迹有意。若是后人模仿,岂不对于前圣诚惶诚恐?哪敢漏字传世,想起来也只有李白自己能做这个游戏。
4、从品相上来看挂轴的绢和纸已经到了保存的极限,是唐代之物的可能性很大。
看到此挂轴的原收藏者记者也觉得很有来头,这幅挂轴原属著名古书收藏家中村孙次郎设立的屏山文库收藏,记者早闻中村孙次郎大名,其收藏之珍贵一些行内人士皆知,如其屏山文库收有“稻叶家文书”,“稻叶家文书”是日本丰后国臼杵藩主(五万石的)稻叶家传来了史料群。主要有中世纪史料河野家谱(稻叶是伊予河野氏的后裔)和足利将军的命令等,近代史料有德川将军的御内书和老中奉书纸,写给历代藩主的各种书信等,这个史料群在战后由稻叶家转出,为福冈市著名古书收藏家中村孙次郎设立的屏山文库收藏。听说屏山文库也收藏许多珍贵中国古迹。
八大山鸟先生的收藏非常丰厚,据他说还有有王羲之和李商隐的书法及今人张大千、范增等人的杰作。
而这幅作品究竟是不是真迹,八大山鸟先生也希望各位收藏家和鉴赏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