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海玲
10月1日,旅日水墨画家马骁的艺术大奖展在东京都举行。时值建国60周年大庆,这场“马骁水墨画会设立30周年纪念”的盛会也十分有纪念意义。
作为旅日华人画家的前辈,马骁和妻子王荻地自1979年回到日本展开艺术活动、设立马骁水墨画会,迄今已经走过30年。关于这对伉俪的艺术成就,本报此前有过多次报道。该次大奖展的执行委员有陈达明、西村修一、沈强、董沙贝、桑原悠嘉、马艳、马骁和王荻地。马骁水墨画会的会员们和各行业嘉宾聚聚一堂,分享置身于艺术世界中的愉悦心情。
在马骁艺术大奖展上,记者见到了谈锋甚健的马骁先生。之前曾读过报道,知道马骁先生在1999年得过脑血栓,2000年又遭遇心肌梗塞,但从谈吐上,却几乎找不到曾重病的痕迹。回顾起在中国的岁月,以及来日后的生活,马骁先生思路清晰,言辞幽默。由于当天有国庆阅兵,马骁先生笑说:其实我都不想来,我也想在家看电视阅兵。
在这次盛会上,马骁先生发言指出,当今社会,以商为重,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更有人说学生是学校、老师的上帝,但他对此坚持原则,那就是,学生不是上帝,学生就是学生,师生间有传承,有情谊,但艺术是圣洁清廉的领域,决不能套用俗世商界的“顾客就是上帝”之说,因为艺术不是疑搪粲。艺术需要清贫,需要忍耐,在忍耐中沉淀、酝酿并萌生艺术。因此,他在教学生的时候,从没将学生当作疑系塾,而是只从作画来批评、讲解。这份坚持,这份对艺术的执著,成就了马骁的30年和那以后将依然持续的马骁水墨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