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已久的上海楼市终于有了安静的时刻。
“ 房市新政”
3月26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房市的8条意见出台之后,深海楼市的空气骤然紧张。业内纷纷传言,中央调研组已经抵达上海。一度活跃的上海本土专家也三缄其口。
与此同时,上海市就稳定房市接连出台措施。先是上海房地局通过变更房产登记手续叫停“ 转按揭”,后有上海市工商局推出16项举措监管房市。在此之前的3月初,上海地税局出台文件,对一年内交易的房子征收5%的利差税。一连串的措施,被称作是上海“房市新政”,抑或“组合拳”。
4月5日,正在美国芝加哥访问的上海市市长韩正对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作出了响应,他表示,不希望上海的房价太高、增长太快,房地产首先是以居住为主,而不是以投资炒作为主。
从2005年年初开始,在房价上涨、百姓忧虑的气氛中,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已很少再像以往一样坚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观点。上海市房地局局长蔡育天3月31日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从2002年起,上海房市出现了市场需求过热、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
然而,三周后,没有多少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楼市真的就会从此走上回落的轨道,走进任何一家正规中介公司,都会有人告诉你,只需要半年时间上海房产市场就会再次回暖。
事实上,正如以前一样,上述限制政策一出台,下面很快就有了对策。一名中介人员透露,最近房市正在流行一种“垫资”服务:因为银行和税务部门要求还清银行贷款才能转让,中介公司和急于炒房的下家就连手替上家还清贷款,然后照炒不误。
应对银行紧缩住房贷款的政策,相当多的小炒房者正在做最后的搏斗。10天来,小炒家梁建芳想尽了办法,也没能从银行里借出一分钱。像她这样的小炒房者们都很气愤,因为他们被游戏抛弃了,而资金充裕的高价炒家却能在楼市里继续玩下去。
楼市盛筵
在房市“ 新政”之前,上海楼市的逻辑是:只要有房,就有大把钞票可赚。楼价近年的狂升,给炒家提供了充分的腾挪空间。在1998年,上海住宅平均销售价格还只有3026元/平米,到2004年底,按照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上海商品房平均价格已经升至8124元/平米,其中静安、长宁、徐汇、虹口等6个中心城区的平均价格均超过1万元/平米。
如此昂贵的房子,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已经高不可攀。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这些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就已经在游戏中全面出局。留下来的,就是各种资本,各种巧妙勾联,各种追求利润的企图心。
在精神层面上,高涨楼市起到的作用仿若“ 二桃杀三士”。围绕着楼市的盛筵一开就是8年,座上客风卷残云,替补者暗自生恨,而那些只想分一杯羹的普通人却为之付出了最大的代价。无力购买城区新房的城市居民要么忍受落后的居住条件,要么流向远郊区,而投机者群体越来越大,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纷争由此而起。
2004年末,为了认购浦东新区的一处中高档公寓楼“ 美丽苑”,旷日持久的排队竟然达到了一个月,最高峰时超过2000人加入了长龙。很难查证的数字是,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购房者,多少人是炒家,乃至多少人是开发商和中介公司雇佣的民工。
与楼市升温相伴的一个新变化是,即便是排队拿到了号,也得通过抽签才能取得购房资格。为了增大概率,有大户借几十张身份证,雇同样多的民工星夜排队。即便如此,因为许多开发商暗中早将房源转出,他们最终往往还是两手空空。
可是机会注定只属于那些狠角色。从2001年起,一伙外地炒房团突袭上海楼市,见猎心喜的本地市民立刻尾随而至。与外地人的想象不同,在楼市如此炽热的时期炒房根本不需要什么房产知识,因为楼价大涨长红,见楼就收永远不会大错。至于资金,有十多万元就可以入门了,缺口自有银行的帮忙。
这样一来,上海本地的小炒房者就以中年妇女居多。她们资金实力有限,但是靠着精明勤快、喜欢短线的作风,把整个楼市烘托得人气沸腾。
高频率、大剂量的利益刺激,渐渐提高了接受者的兴奋阈值,更敢冒险的人也就应运而生。
2004年10月份,为了购买“ 瑞仕花园”的住宅,A先生不明不白地向中介公司缴纳了10万元的好处费,“连个条子也没打”,然后被领到售 楼处当场签订了购房合同。事后A先生才得知,中介人员仅从这10万元中拿到1000元,中介公司拿了2万元,剩下的全部返给了开发商──后者才是这一切的主谋。可是之前当他第一次去售楼处时,售楼小姐说房子已经没有了。
只赚一笔就算吃亏,“ 一鱼多吃”才算个中高手:欺诈和敲诈可以获利,它们带来的翻炒效果还可以获利。A先生购买瑞仕花园的住房时的价格为1.8万/平米,现在则涨到了2.7万/平米。
“我敢保证,大多购房者都交了好处费,只是有多有少的问题。”A先生说。
开始缓慢下来的公共汽车
楼市之火愈演愈烈,诸神话也就应运而生。坊间盛传着一个女子用1万元炒楼迅速增长到100万的故事,用来证明投资楼市具备增值的可能,经查证却不准确,因为银行贷款的基数并未计入在内。
至此,楼市已经像是一辆上演生死时速的公共汽车,车上的玩家被刺激得血脉贲张,所有影响速度的东西都要抛掉。公平、怜悯、道义、契约甚至法律,只要有人拿起来,都毫不犹豫地往下扔。有人形容说,“血溅当场”。
随之房产新政的推出,楼市疯狂似乎也停了下来。连日来的奇景是,有关楼市的一切都缓慢起来。市民们引颈观望,小投资者抛盘不多,喊冤声却很大,大投资者则“ 不战不降不和”,摆出一副昏昏欲睡的姿态。
“ 不怕他们炒,就怕他们琢磨。”在博邦地产投资公司飞虹路分行里,老板把玩着手里的一大沓中介公司名片说。两周来,这家中介门市生意清淡,物业顾问薛晶说,这是因为炒房的人暂时停了手,真正买房自己住的人又买不起。在他看来,市民们没有那么多钱,“小青年有几个钞票?了不起自己交35%,还是要靠银行。”
“ 有形之手”出手
上海低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被严重扭曲的后果已经显现,专家们的意见大同小异:银行资金流入楼市炒作,带动金融风险;房价虚高将影响城市消费的稳定增长;本地公司外迁,对人才流动造成货币门口等等。
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提出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八大措施,即“ 国八条”。上海市政府接连推出被称之为“组合拳”的一系列措施,而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市政府在增加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量。
然而,对于“房市新政”,近两周来,上海的10余万名房产从业者还不断做着同样的猜谜游戏:政府到底会干预到何种程度?另外,消息灵通的炒房巨鳄会有何动作?4年来令人亢奋的楼市风云史,让他们懂得了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