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一只画笔成绝响 / 陈逸飞驾鹤西去“大视觉艺术”痛失领航
日期: 05年04月4期
      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美国《纽约时报》说他“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
      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时尚、模特、出版界引领潮流,开创了“大视觉艺术”。
      他是一位导演,《理发师》是他最野心勃勃的影片。然而历时近3年,最终他却没能完成这部电影。
      4月10日上午,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在上海华山医院突然因病去世。消息一传出,圈内圈外极为震动,许多人甚至不愿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4月6日,陈逸飞在杭州富阳《理发师》片场,突感胃部不适,然后被送往上海华山医院。华山医院外宾部综合楼C8特护病房见证了陈逸飞人生中的最后4天。10日中午,当各地记者闻讯赶到医院,陈逸飞的家属已经悄悄离开,并关闭了手机。日前,《理发师》在没有陈逸飞督导的情况下完成富阳的戏分,接着转战南京。

      《理发师》是他人生中的一道坎

      “ 命运坎坷”的《理发师》注定成为陈逸飞人生中的一道坎。这部他未完成的遗作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4月10日,《理发师》剧组上下得知噩耗,都沉浸在震惊和悲痛之中。
      该片副导演锺立雄介绍,陈逸飞在片场事必躬亲,“大到每个场景、演员挑选,小到演员每双鞋都是他亲自过目,女主角穿的一双绣花鞋重做了3次,他觉得所有好的电影都是由这些细节连接起来的。”锺立雄表示,正是因为太负责太操劳,陈逸飞才被累倒的。
      消化系统疾病一直困扰着陈逸飞,近几个月以来,陈逸飞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为了不影响电影《理发师》的拍摄,陈逸飞一直扛着。上个月陈逸飞在拍摄《理发师》的过程中就因为出血住过两天医院,当时诊断结果是两个加,医生曾嘱咐他不能再到现场了,但他认为拍摄不能没有他,是打了止血针才出院的。
      陈逸飞突然去世,剧组上下在震惊之余都对自己何去何从感到茫然。对此,该片投资方负责人韩三平表示:“《理发师》一定会拍完,我们会另外找一个导演。而且《理发师》一定要拍好,因为这是对陈逸飞最好的纪念。”据悉,《理发师》目前已由该片艺术总监吴思远接手,他将保留陈逸飞导演在该戏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关于陈逸飞的死因,医院卡片上写病逝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据懂医的人士说,该病症常见为肝癌晚期或肝硬化症状并发症。2月中旬陈逸飞因为胃穿孔及胆结石住院,因赶电影进度,未进行深入治疗。4月6日,陈逸飞是从外景地回到上海进行“检查”,不料一别就是永恒。据悉,陈逸飞有相当长的肝病史。

      怀旧风袭艺术殿堂

      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镇海一个书香之家的陈逸飞,父亲陈庚赉是一位化学工程师,而母亲范雅芳则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他从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长大。童年时代,母亲经常带着他到教堂去做礼拜,陈逸飞由此对宗教绘画、雕塑、节庆以及管风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乡在陈逸飞心目中是非常美好的,这在他创作的《水乡石桥》《江南遗韵》中得到充分体现。陈逸飞说,他对上海情有独锺。而他作画的几个惯常题材──陈旧水乡、古典仕女、音乐人物,经过上海式的改造,就变成了一种美丽的怀旧,很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陈逸飞至今获得最高评价的是他的早期作品《攻占总统府》(与魏景山合作)、《保卫黄河》、《踱步》等,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绘画,显示了画家很高的造型能力和丰富才情,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地位。
      但真正使他暴得大名的是一件蛮有趣的事,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一幅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当作礼品赠送给邓小平。毕业于上海美专的陈逸飞1980年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在纽约国际画廊、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等展出,得到了西方的认可,哈默画廊也为他举办了6次个人画展,并成为他的代理人。哈默很欣赏陈逸飞的画,拿来送给中国领导人似乎更有意义,当然也不排除抬举陈逸飞的用意。于是,陈逸飞出大名了,连带着画中的周庄双桥也出大名了,至今周庄人说起陈逸飞,还是充满了感激。
      后来,被大家认识的是在美国画得较多的音乐系列和回国后的清朝仕女系列,1991年,他的《浔阳遗韵》在香港以135.5万港元的价格拍出,创下中国当代画家的最高市场纪录。这一成功拍卖也使旗袍系列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这类组画以古典气质的美女,闪亮的丝质旗袍,民族乐器和团扇,构成了一种中国人熟视无睹的场景,但老外非常看好,他们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千年一梦。
      在1985年后的12年中,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他的33幅画的拍卖总额为4000余万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与之比肩。

      万象皆视觉

      因画成名后,陈逸飞又开始广泛涉足电影、时装、环境、建筑、传媒出版、模特经纪、时尚家居等多种领域,并着力推介“大视觉”“ 大美术”理念。
      陈逸飞说,回国后,他发现国人的生活仍然是千篇一律:所有人都住在单调的公寓单元里,都用挂历来装饰家里的墙壁,并且无一例外地穿着蓝色或褐色的衣服。对此陈逸飞表示:“10亿人活得毫无个性而言,我的理想是要将审美品位带给中国大众。”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陈逸飞一直不遗余力。
      1995年,逸飞模特经纪公司成立。1997年逸飞服饰公司成立。2001年的销售额1.4亿元人民币。如今,这一品牌已经在35个城市中拥有100多家分店。
      2000年,世界著名风险投资基金软银softbank、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之一伊藤忠商社、法国最大投资基金vevendi连手投资成立逸飞集团,注册资本4000万元人民币。
      2002年,一本厚达400多页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悄然问世,逸飞集团开始向传媒业进军。同时,陈逸飞还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年收入达2500万美元的广告公司。
      “中国人现在的确很有钱,”陈逸飞说,“ 但是,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怎样消费才显得有品位。我希望有一天,中国货可以代表着质量和品位,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在陈逸飞的艺术世界中,他始终将大美术、大视觉的观念贯穿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时,他也希望将这种视觉艺术的审美融入电影中。陈逸飞曾表示,银幕就是他的画布,摄影机就是画笔,他常常在拍一部电影之前先在纸上勾勒场景小样。
      电影拍摄的分水岭对陈逸飞来说应该是1995年。当年陈逸飞的《人约黄昏》入选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单元,并受到电影节主席亲自接见。1999年,陈逸飞又拍摄了一部史诗巨制《逃亡上海》,可以说这部片子补充了斯皮尔伯格所拍摄的《辛德勒名单》所涉及的历史,讲述了犹太人“逃亡上海”的历史。

      争议缠身

      陈逸飞的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仿冒和印刷品也层出不穷。诸如陈逸飞的《浔阳遗韵》系列,成了拍卖会上的热点,频频打破自己创下的中国当代油画的成交纪录,也为怀旧风尚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因此遭到美术界的猛烈攻击。有一种观点很具普遍性,认为陈逸飞与张艺谋一样,迎合了外国人的畸形心理,严重歪曲了中国人的形象。
      对此,陈逸飞曾对记者表示:“中国人的形象不是靠我的几幅画来最终确定的,我不过是提供一种历史的画面,一种可能性,一种想象空间。我画中的人物还是很有美感的,外国人并不会与当代中国联在一起。”
      美术批评家魏劭农认为:批评陈逸飞的画家确实不少,主要认为他媚俗、商业气息太重。我倒认为应该心平气和地看待他,他是一个优秀的油画家,比较早地涉足时尚界,将艺术元素注入这个产业,大大提升了时尚产业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他这样做,也形成了一个风气,使艺术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艺术品最终卖得好是有道理的,至少说明在中国,油画被老百姓认可了,变得看得懂了,这是好事。
      尔冬强认为陈逸飞的贡献更多地在于大美术观念的提出和实践。“他介入社会很多层面,以视觉艺术家给自己定位,并取得初步成功,这在美术界是很少见的。许多人对此不理解,认为他赚钱的欲望太强。但我觉得财富积累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里,有许多东西在视觉上很凌乱,与城市应有的气质格格不入,与我们提倡的城市精神也相去甚远。有些东西是可以重新设计、包装的,一些陈旧的观念也应该改变。但一些爱惜自己羽毛的画家常常不屑于这样做。陈逸飞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我不知道在他之后,谁还会这样做。”
      画家兼美术评论家谢春彦是陈逸飞的老朋友,他认为陈逸飞对中国油画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至少也是十年动乱后冒出来的一批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特意作了一副挽联纪念好友:“天叫才人去,一枝画笔成绝响;世无圣手出,百卉丹青断异军。”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8/1101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