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与别人竞争,诸如吃饭比赛、穿衣比赛,父母也可以藉助此类竞赛来激励孩子,使其做事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不过,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竞赛里也有不少学问哦。
不少孩子喜欢胜利的滋味,却输不起,一旦比不过别人,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心软的父母只好缴械投降:“好好好,算你赢!”或者重新玩过,再输给孩子以求息事宁人。
家长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以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但现实生活并非如此,他总要面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总要学会怎样应付输的局面。成人的责任并不是为了讨孩子的欢心,而是要他学会承担后果。
竞赛的目的是为制造气氛,激发孩子的好胜心,但它本身不是目的。孩子赢了可以树立自信心,输了则应当学会面对败局。孩子的态度源自家长所示范的榜样,所以当家长“输”了的时候,别忘了总结一下教训:“我怎么会输呢?让我想想,噢,原来是不太专心的缘故。”这样潜移默化的结果,当孩子输了时也会考虑输的原因,无论是输是赢,成人都要示范乐观的态度:输赢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训。
孩子形成这种态度后,“输”了的家长假装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孩子定会来安慰你:“妈妈,不要紧,下次专心吃饭,你一定会赢!”那时的你该有多开心。
另外,竞赛只能促进速度,却不能帮助孩子掌握技巧。当孩子在活动中需要充分的时间练习时,并不适合举行比赛。比如与4岁的孩子比赛扣纽扣,好胜的孩子会非常著急、无助,比赛的效果自然会适得其反:孩子因此可能厌恶扣纽扣。
那么,成人应该如何协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呢?
一般而言,孩子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赢得太多了:成人应该控制输赢节奏,让孩子有输有赢。
(2)赞美太多了:很多家长经常鼓励、赞美孩子,但凡事都应有度,过多的赞美会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甚至完美无缺,从而无法面对自己的瑕疵。
(3)自信心较低:有的孩子怕被别人取笑,不能接受失败的事实,甚至不敢参与竞争。成人可以协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增强竞赛信心。先找水平相仿的孩子一起玩,也可让孩子在准备充分、压力较小的环境中模拟竞赛,增强自信。但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多一些和外界接触的机会。此外,不妨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失败是成功之母。”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曾失败过两万五千次,最后才获得成功。
(4)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成人适当的期望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向上,使他勇于接受挑战;然而,有些孩子却变成成人不适当期望的牺牲品。孩子很希望让父母满意,常常竭尽全力去争取成功,一旦输了,除了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外,还很在意成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这种压力之下,或许孩子可以获得许多成功,但因太在乎结果,而不能享受到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