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盈
7月7日,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与日本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松井菜穗子女士联手三位中国著名音乐人,在东京歌剧城举行了盛大的“中日友好音乐会”。两国歌唱家为观众演绎了《图兰朵》、《费加罗的婚礼》等经典歌剧曲目,同时特别演唱了日本名曲《海滨之歌》以及中国民歌。歌唱家们浑厚动人的声音洋溢全场,整场演出掌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烈。
魏松来自辽宁省,目前任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来日期间,魏松先生接受了《中文导报》的独家专访。他介绍,自己至今已经先后十几次来过日本,感觉日本的观众非常有礼貌,而且很懂古典音乐。观看演出时,在热情的同时又非常理智。自己有很多日本朋友,感觉日本国民非常勤劳,尤其是在公共道德方面在全世界领先。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让自己印象深刻。2004年,魏松先生在大阪排演《图兰朵》的时候和大阪歌剧院的演员们合作了二十几天。他看到排练时每个演员都极其认真投入地准备,除了休息时间,绝对不会坐下来,全部是站著完成工作。即使休息,演员们也是原地坐下来看谱子,谈论和排戏有关的事情,工作态度一丝不苟。
两年前魏松先生曾遭遇车祸造成嘴部受伤而住院治疗。目前魏先生已经完全康复,记者看到留下的伤疤依稀可见,但是掩盖在胡须当中并无大碍。此次来日演出,他还专门学习了一些用于日常问候的日语,并且专门练习演唱了日语歌曲《海滨之歌》。
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魏松先生介绍,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各地陆续地修建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剧院,不久前自己刚刚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全球歌剧高峰论坛。许多世界著名歌剧院的院长、高层领导等对于中国歌剧市场的前景,都抱著十分乐观的态度,自己也是一样。中国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在国际上被认可的歌剧演员。另外全国有这么多的歌剧院,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剧目来演出。良好的硬件设施可以更好地促进歌剧的发展。目前上海歌剧院每年都会推出5部左右的歌剧,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的经典剧目。但魏松先生又介绍,歌剧发展和经济有很大关系。歌剧是一个很奢侈的艺术,拍一部歌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售票是无法抵消高额的成本的,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是必需的。古典音乐从古代就是宫廷赞助,后来变为企赞赞助,包括美国的大都会歌剧院都是洛克菲勒财团出资修建的,因此呼吁社会各界支持古典艺术的发展也显得十分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人对于歌剧还是认可的,而且对国外的经典歌剧还是非常喜爱的。今年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图兰朵》,全球歌剧高峰论坛的与会者到现场观看,包括大都会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帕尔马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等的高层人士,观看了之后都赞不绝口,认为该剧的制作水平完全是世界一流的。
谈起中国的原创歌剧魏松先生介绍,歌剧起源于欧洲,许多中国作曲家虽然一直在尝试创作歌剧,自己也参与演出了许多中国原创歌剧,但都没有达到国外经典歌剧的水准。中国还没有到出现普契尼的时代,也许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来有一天会结出硕果。而目前尝试的用中文演唱的歌剧也显得不太成熟。许多作曲家都在探索一个中国的歌剧模式,并作了许多尝试,尝试的曲风有很中国式的,也有西洋式的,也有倾向于戏曲式的,但究竟哪一种最后能成功,谁都无法预测。包括前年在美国大都会演出的谭盾的作品《秦始皇》,都是很好的尝试。上海歌剧院的目标是,每三年创作一部原创中国歌剧。比如前年就创作了歌剧《雷雨》,今年年底还要推出歌剧《楚霸王项羽》,国家大剧院年底也要推出歌剧《西施》等等。
谈起日本的歌剧现状,魏松先生表示,日本的歌剧发展比较早。在60、70年代时中国还没有歌剧市场,而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非常好,邀请了很多世界超一流歌唱家来到日本演唱。当年留下的音像制品,至今都是很宝贵的教学资料。但是目前来看,日本的国家歌剧院团数量非常少,相关团体都是由财团法人或者基金会出资的民间组织。而且日本世界一流的男高音歌唱家人数还很少,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国外的著名音乐人来参演日本的歌剧。
采访中魏松先生也不无担忧地说,17、18世纪出现了莫扎特、威尔第等一大批大师级歌剧作曲家,此后再没有如此辉煌的歌剧创作时代来临。现在每年在世界各地反覆上演的,屈指算来也就只有《茶花女》、《卡门》、《图兰朵》、《蝴蝶夫人》等等几十部深受大众喜爱的,被保存流传到了今天的经典剧目。而且当今时代媒体种类的多元化对舞台剧的冲击也非常大。起初观众只能买票进剧场观看,没有其它选择,20世纪后期开始,娱乐活动种类繁多,观众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其实中国目前的歌剧制作水平很高,但是许多中国观众还是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看不懂歌剧,坐在剧场中两个多小时是活受罪。因此对于歌剧工作者来说,普及宣传工作也很重要。包括一系列的歌剧进校园活动,演员们要亲自走进中学、大学,给他们讲解让他们知道歌剧的魅力。目前看来业界的这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歌剧被誉为是艺术皇冠中的明珠,只要走进剧场真正看过听过的人,大都会认为歌剧是个不错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