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在单位被人唤作“阿姨”,襄樊市建委的刘玉(化名)有些惊讶———同事都称呼她为刘科长。那个称她为阿姨的年轻人,有张陌生而微笑的脸,“或许是哪个领导家的亲戚来玩,很懂礼貌的孩子。”
几天之后,刘玉有些扭捏地找到这位年轻人,“别叫我阿姨了,周副主任。”她有些不好意思,这个24岁的小夥子,是她的上司———襄樊市建委副主任,周森锋。
和大多数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一样,那时的周森锋,“对每个人都点头笑”,自己擦办公桌,经常加班到深夜。
2009年5月的一天,农村出身的周森锋走土路,下田间,与农民聊天。是日,忽降落急雨,周森锋站在田里,双手背在身后,微笑面向镜头,随行工作人员为他撑起一把淡紫色的伞。
此时的周森锋,身为宜城市常务副市长,依旧“点头微笑”,依旧经常加班。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他已能站在下属为其撑起的伞下,对随行干部说:“群众大都通情达理,只要我们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工作就好开展多了。”
2009年6月21日,29岁的周森锋以全票当选宜城市长。媒体蜂拥而至,周森锋闭门谢客。
襄樊5年,从名校工科学生到年轻市长,周森锋一夜成名。
留下的副处级挂职干部
初到襄樊,周森锋的身份是挂职干部。2004年7月,他作为清华大学与襄樊人才合作协议的第一批学生,来到襄樊市建委挂职。当时周森锋还是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三的学生,担任的建委副主任是副处级别,分管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历史文化名城管理等工作。
与他同时来襄樊挂职的,还有清华土木工程专业的贺旺等两人,贺旺挂职在规划局当副局长。
襄樊2004年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后,因城市建设和规划不科学屡遭诟病,市里急需一批城市规划和土木建设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既是和清华签订协议的重要初衷,也是当时要了周、贺两名建筑规划相关专业学生的原因。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背景是,从2002年12月开始,随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寅落马,陆续牵出领导干部70馀人,其中市属相关单位、县市“一把手”30馀人,厅级干部11人,襄樊官场遭遇“地震”。一种新的官员培养体系急需建立。
一年挂职期满后,挂职单位对三名干部都很满意,周森锋和同学面临著选择:返校找工作,抑或留下。
襄樊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一位姓李的主任对周森锋他们的评价是,“务实、肯干、品质好”,他希望三人都能留下。最终,只有周森锋留了下来,其他两人因个性以及未来发展考虑离开。
《襄樊日报》的记者魏遵明和第一批三位挂职干部都接触过,“三人中,数周森锋能力最出色。”
如今,毕业便担任副处级干部,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求之不得,襄樊市委也于2007年将挂职副处级干部的资格改成博士生。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副处级,但周森锋一开始从政,就担任这种级别的职务,这样的高起点,是他后来能担任市长的重要基础。”一位市委组织部官员评价,“他们之后的硕士生很快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你不得不说从政是需要运气的。”
李主任不同意这个观点。在他看来,周森锋挂职和决定留下,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与运气无关。5年间,襄樊市委引入十馀位清华学生挂职,但目前留下的只有两人,其中一人正是周森锋。“在2005年,清华的硕士生很多都去国家部委工作,周的决定还是很难得的。”
“襄樊的生活条件不是最好,但是,绝对有一个较好的干事环境。”周森锋曾如此回应他留下的原因。
任职建委三年初长成
周森锋刚到建委时只有24岁,差不多是单位最年轻的官员,很多同事对其颇有些不服。但随后,比他年长4岁的茹涛发现,这个清华学子不简单。
他记得,周森锋到建委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工程项目部“锻炼”,每天到工地监督施工进展。虽然是建委副主任,周森锋每天和工程部的同事一起到小饭店吃饭,遇到不懂的就马上询问。
一次工地上遇到洪涝,需要垒沙包,周森锋刚好到一线巡视,看到这种情形,立马扛起沙包。当时在场的同事,都觉得“小夥子颇能吃苦”。
在平时工作中,周也表现得很积极,加班加点是常事,而且经常拉著同事一起加班,得了“工作狂”的称号。
记者魏遵明对周森锋的忙碌,印象深刻。他有次约周进行采访,周从早推到午,再推到晚,直到晚8点多才抽出空聊,晚上10点采访结束后,周又跟著同事去了工地。
除了勤奋工作,周森锋很快就展示了他善于思考的一面。
2004年底,茹涛开始跟随周森锋建网站。当时全市除了政府网站,几乎没有像样的部门官方网站。
在网站建设中,周森锋还要求下属的二级单位公开一些数据和资料,例如,掌握房地产业务的二级单位公开房地产商的详细资料、该缴多少费用等等。这些数据长期以来从未公开过,从而成为“新政”中阻力最大的部分,个别部门“在数据公开方面有点拖沓”,但周没有妥协。周森锋所表现出的维护公众知情权的意识,令茹涛感到新鲜。
2005年年中,建委网站开始运行,此后由政府官员和市民组成的行风评议小组,将建委网站评为第三名,“我们的信息公开内容比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早好几年。”茹涛说。
接著,周森锋又带领同事制订了建委的“十一五”规划,这个规划“牵扯到全市未来5年的整体规划”。此外,周主抓的“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活动,为建委赢得了先进单位的称号。
在建委工作的三年,“有能力”成为领导和同事评价周森锋最常用的词语。
比起从基层做起的干部,高学历的挂职干部,“做事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效率很高”,襄樊组织部人才办李主任认为,周森锋的成绩比组织部预想的还要好,他还有著从基层做起的干部的“扎实和务实精神”。
在建委的三年中,周拿得出手的成绩满满当当;在规划局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也抽时间写出了一份质量不错的调研报告,《关于协调处理局委关系的建议》;但在宜城市委的一年中,周的下属列举不出一项“政绩”来。
“县市级的副市长要处理的工作非常繁琐,很难从处理这些事务中看出一个人的能力。更何况周市长不是一位像仇和那样的争议官员,他不会去制定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政策,所以很难说出他取得了哪些政绩。”宜城市委的一名工作人员解释。
市长被疑论文有问题
6月24日,网友搜出周森锋2004年发表的论文,在和一篇其他人2002年发表的论文对比后,网友发现,两篇论文有好几段相似,还有不少段落只是改动了几个字。
据了解,这篇被指有问题的作品,是周森锋于2004年发表在《商业研究》期刊上的《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相似对象为王宇、柯玲2002年发表在《经济体制改革》杂志上的《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周森锋论文的第四部分,“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王宇、柯玲论文的第二部分“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徵极为相似。只是周森锋把关于核心竞争力特徵的论点缩减了一个。
周论文中的第三部分,“房地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经查,与王宇、柯玲论文第三部分:“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基本一致。
两篇论文中还有完全相同的一些段落。例如,周论文中的“战略规划能力”,与王宇、柯玲论文中的“战略规划能力”,这段文字共196字,完全一致,包括标点符号。
6月24日,记者向周森锋询问论文一事,他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记者打电话给了该论文的第二作者,周森锋的同学谢岳来,谢一直未接听手机。
周森锋的另一位同学对此事做了推测,他说,清华大学对研究生毕业有两篇论文的发表要求,但这一硬性要求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周森锋可能会放松对论文的要求,“我并非是为周辩护,但我们确实面临现实的困难。”
比起其他同学,周森锋能够花在学术论文上的时间有限,因为他研三那年(2004年)就到襄樊挂职,而且他在襄樊建委的工作十分繁忙。这一点也与这篇论文的发表时间(也是2004年)相吻合。
[实地探访]
周家住矮平房周父仍在打工
从6月22日媒体报道周森锋当选湖北宜城市长以来,网民们对他爆发了莫大的兴趣,对他的家庭背景和选拔程序都提出了疑问,并迅速展开了大规模“人肉搜索”行动。对此这位年轻的市长表示说“希望媒体少些对我的关注,多关注宜城的发展。”
而针对网友的质疑,禹州一位和周熟悉的官员觉得很可笑。这位官员说,周森锋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每一次进步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周到湖北襄樊工作后,镇政府和禹州市里的部分官员因工作关系,才和他认识,并在逢年过节时见面叙旧。
周森锋的老家在河南禹州,经过一个六七百米长的陡坡,又钻进一个蜿蜒曲折长约400米的胡同,周森锋的老家就出现在眼前。
周家的院落是用砖石砌成的,非常的狭窄,整个庭院也很小,三间房屋全是低矮的平房,门楼又窄又矮,用砖木所建。在邻居二层小楼的映衬下,周家显得越发不起眼,可以说周家的住房境况几乎是最差的。“如果不是供应两个学生上学,他们家住的、过得都会比现在好。”周森锋的三姨妈说。
据了解,周森锋的父母都是农民,今年54岁的周母体弱多病,周父懂些瓷器生产技术,靠给一些瓷器厂帮工挣钱养家。现在年近六旬的周父,仍然在窑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周森锋还有个弟弟,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
周森锋的爱人霍焰也出身普通家庭,霍焰的父亲霍文彬曾担任过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下白峪煤矿会计,现无职业,母亲李焕亭在家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