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素人”写书
日期: 09年07月1期

■(爱知) 欧阳蔚怡

早在《东瀛岁月》这本书公开之前就收到了《中文导报》编辑部的通知,目录上除了我自己的3篇文章之外,其它的文章标题和作者姓名都让人觉得十分熟悉。几年来,我从每期《中文导报》东瀛岁月中的文章中认识了他们。

新出版的书《东瀛岁月》很快寄来了,随手翻阅一下,曾经熟悉的感觉和已经淡忘的经历都跃然于纸上。因为和其它作者们有著相似的经历和大同小异的生活环境,因为我和他们同样喜欢把对生活感悟用文字传递和述说,读著这本书,如同和曾经一路走来的朋友们相聚重逢,一篇篇文章如同和大家在一起感慨地回首往事。无拘无束地聊天,亲切自然地共鸣,这种感觉既不同于读国内文人的大作——那是我们已经陌生的社会构造和人际关系,也不同于读日本作家的名篇——那里面依然有我们搞不懂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我忽然有些期待能够见到那些未曾谋面的作者朋友。

大约是在4年前,偶然读到《中文导报》里面的一篇报道成了我给东瀛岁月栏目第一次投稿的契机。那篇报道介绍了东京某社区华人女士们在聚会时抱怨生活的平淡无味,我为她们的状态可惜,于是,写了一篇介绍了身边几位充实而有人生成果的日本女性朋友。后来,一些无意间在东瀛岁月栏目看到我随后几篇文章的华人朋友隔三差五地给我一些美言。本来我只是一时热心快肠地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希望能够对他人有用,可是被人家一抬,就以为自己有一些分量,于是把在中文导报发表的文章透露给了国内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对方热情鼓励地说:就这么写,把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女老少全写下来就是一本书了。

这本来是行家对待舞文弄墨崇拜者的大度,我却不知天高地厚地应声附和而并没有认真地努力。后来回国见到那位编辑,她问我文章写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可以交稿?我这才知道自己只能背水一战了。回到日本赶紧去拜访所有认识的朋友,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真的是见到男女老少都要来个刨根问底。临近交稿的期限的那段时间,只要坐在电脑前,头皮就会发麻,两眼发花,每天写完几段话就要做加法,计算文章的字数总和离出版社的要求还差多少,这时我才知道给报纸投稿和写书有著数量级的不同。

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中文导报》编辑对我的蹩脚文章和肤浅认识宽宏大量,如果没有读者对这个栏目的支持,我也就不可能有兴趣继续书写生活中的故事。自从开始写文章,对一些平时不经意的事情也多了一些留心和观察,就连对路边树木花草的茂盛和枯萎也多了一份关注和感叹,由此,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了很多乐趣和思考。

每一件事情或一篇文章不足为道,但是这些观察和记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慢慢有了自己看事物的深度和角度,写出来的文章也从整体上呈现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

在差不多快忘掉和出版社打交道的经历时候,那本被命名为《感受日本》的书在国内出版了。当听到很多读者说这本书的内容很有意思,特别是很多留学生说对了解适应日本很有帮助时,我这才觉得文字之外不可测试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书写文字时候的想像。

《东瀛岁月》这本书的作者许多是像我一样有倾诉欲望的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是尽情、自由地用文字书写著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一个人活动范围和生活经历是有限的,相似的生活环境和人生历程却能让同路人读出亲近和真实。也许那些不相识的人和决不可能与作者见面对话的人会在翻动书页的时候为书中某一个段落动情,会因为作者的某一个顿悟而感同身受。作为文章的作者,我想,大家最大的快慰莫过于通过文字与读者的交融和得到读者的共鸣。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10815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