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 莫 凡
5月我回了一次北京,在北京的阜内大街的街头我发现了一位骑著小巧玲珑的折迭自行车的清洁工。于是,我把镜头对准了他。今日的北京街头比以前乾净多了,记得几年前的清洁工还是戴著大口罩,挥舞大扫把。如今的清洁工正拿著夹子在那里认真地拾拣呢。
镜头拉近了我俩的距离,看得出这是位憨厚不太擅长言语的汉子。我问出,他姓徐,来自四川省的XXX(方言没听懂)。每天工作8小时,月收1200元。空馀时间还想再打一份工,可是男人不像女人那样容易找到小时工的工作。
“你是记者?”这回他问我了“不是,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们。”不善言语的他突然说“不用写我,你要写,就告诉大家别往地下扔瓜子皮了,可不好拣呢。那么多人都想到北京来看看,让我们北京乾乾净净的多好。”我不由得想起了3年前,在上海多伦路遇到的那位清洁工小马,记得当我说“谢谢您把多伦路打扫得这么乾净!”时,他说“你们老远来到上海,当然要乾乾净净的迎接客人。”多么地相似。他们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打工仔,更是这里的主人公。
再往前走,又遇到了蹬三轮车的清洁工。自报姓杨,来自山东。每月工资800元,公司提供住处,自付150元包2顿饭。
与山东来的杨师傅正聊著,刚才遇到的骑自行车的徐师傅清扫到了这里 “为什么,你俩一个骑自行车,一个骑三轮车?”“一个负责打扫便道,一个负责打扫马路。”原来如此,就是这些可敬的外地打工人分班分点,分片分段地把我们北京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扫得如此乾乾净净!
北京、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日益辉煌壮丽,干大事业的固然可歌可颂,但这些来自外地的清洁工真的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