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GDP的统计惯例是属地原则,即在某国或地区境内的所有产业的产值统计为国民生产总值。其实在目前全球化日益严重、跨国公司横行的趋势下,这样的统计渐渐失去了方向,不再精确。对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采用属地原则统计的GDP可能是最精确的,但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这样的数据就不再可信。据统计,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占GDP的4成以上;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有接近20%是外商直接投资贡献的。这里就存在疑问,2008年30万亿人民币的GDP中有多少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企业产出?撇除外资,中国的GDP还剩多少?惊人的数字背后,又有多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算到自己头上的?同时,又有多少产值是由政府部门投资拉动的呢?
即将成为“榜眼”的中国经济背后隐藏著巨大的危机。30万亿的GDP中,有30%是政府投资拉动的,另外70%是民营企业拉动的。但是创造了7成总产值的民营企业且企业数量达到了几百万之巨的背后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下游。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了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根据郎咸平的6+1理论,1代表的是中国处在利润最低端的生产制造,6代表处在整个产业利润高端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6创造了90%的价值,而1只创造了10%。也就是说,中国GDP中有多少是微薄的代工利润?这部分利润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西方发达国家不要,发展中国家抢著要。中国民营企业费九牛二虎之力,靠别人牙缝里抢出一些利润创造了经济奇迹。美国一个金融产品所撬动的经济产值足以让我们汗颜,也可以让我们的所有产值化为一堆废纸。所以,GDP计量不出中国的危机。
社科院曾在2007年发表的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家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中指出,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连续15年降低12%,即劳动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显示,中国人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16%左右,而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普遍在54%~65%之间,美国近几年的是58%左右,德国53%,日本54%,英国55%。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过低说明了一个问题,创造财富的人没有得到财富,社会分配不公。所以,要改变以GDP总额为视角看中国经济,用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