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希伯来书
日期: 09年05月3期

■ 张生 著

既然出来了,还回去干什么?你知道,现在美国很缺中文教师。你有中文的博士学位,在这里只要再稍微花时间搞搞英语,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在美国找个教职是很容易的。身材矮小、留著短发的爱娃,一边用叉子吃著半生不熟的绿色西蓝花,一边热情地、甚至有点急切地对我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教会的活动,之前我并不认识爱娃,是她主动走过来和我打招呼的。听说我来自上海后,她更加热情了,因为她也是从上海出来的。我来教会的目的主要是想学英语,所以当爱娃邀请我去她所在的英语查经组时,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吃完教会提供的免费晚餐后,因为查经还没有开始,我便找了个椅子坐下来,一边看杂志,一边等著爱娃忙完别的事后来叫我。可我刚打开目录,就有一个头发蓬乱、穿著邋遢的男人走了过来,他热情地说:刚才我听别人说,你是学中文的,实在太好了,我现在就缺你这样的人。哦,我姓赵,叫赵川。随即赵川就喋喋不休地说起话来。他先把美国大骂了一通,说自己以前在深圳工作,有房有车,日子极是舒坦,只因听信朋友的一句话,一时冲动才来到了这个鬼地方。他说自己现在在国内经营著两个网站,打算在美国也搞一个,希望我能加盟。我已经到了三十六七的年龄,对一见面就以朋友相称的热情早已产生了排斥心理。我礼貌地站起来说:我们小组就要开始查经了,下次我再和你细聊。然后起身走掉了。

英文查经组在会堂旁的另外一幢房屋中。当爱娃把我带过去的时候,已经有十几个人围著几张临时拼起来的长桌坐了下来。经过大家自我介绍,我第一次认识了小组里的成员:牧师乔治和莫妮卡夫妇、年迈的按摩师迈克、加州大学电子工程博士詹姆斯和他的中国妻子莉丽、中国人李维夫妇和爱娃夫妇等。查经的内容是由乔治牧师开始,每个人对《圣经》的第二章分段领读,最后大家相互交流感受。我第一次来,没有发言,但并不等于我不想发言。这章经文中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大卫那首诗中的一句:人是什么,你竟顾念他?但在座的人没有一个谈及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我想,或许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他们所在乎的是,尽管人是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竟然还有顾念眷顾他的上帝存在。而对我来说,这却并不是我所在意的东西。

接下来的一个周末,因为一个朋友邀请我参加他儿子的生日晚会,我没有去参加英文查经组的团契。为此,好心的爱娃还打来电话亲切询问。我知道爱娃对我的热情,并不仅仅出于我们是上海老乡,其中一定有作为一个基督徒的那种传播福音的热情在起作用。闲时我读了从教会带回的福音杂志,其中有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这种难以言喻的激情:著名宣教士博德恩1887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富商之家,日后成为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百万富翁,但他却决定到中国甘肃回族地区去从事宣教活动。但还不等他正式踏上中国的土地,却于25岁猝然病逝。为了完成儿子的未了心愿,其母亲捐巨款在兰州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医院,即现在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这篇文章并没有使用什么煽情的词汇,但却感人至深。

在接下来的这个周末里,我又按时去了教会,又一次聆听了大半天赵川关于他宏大梦想的夸夸其谈,又一次和小组里的众成员领读、探讨《圣经》的章节。我前几天由于早有其他安排而谢绝了爱娃要我去她家吃上海菜的盛情邀请,本来查经完后想表达谢意和歉疚,但查经时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与爱娃产生了很大的隔膜:爱娃谈起了自己家庭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父亲跳江,祖母的钢琴被砸坏,自己被发配到新疆去干苦力……尽管爱娃只是在回忆和倾诉,并没有对当时的历史作出评判,甚至谈到砸坏她祖母钢琴的学生时,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说,但我却感到了一种羞愧,一种复杂难言的羞愧。因为我觉得,尽管她没有批评任何人,可她的每句话却都像是在控诉和审判我。我觉得爱娃的举动不仅让我感到丢脸,还丢了我们中国的脸。这样的感觉让我在随后的几周里没有再去参加教会的活动。爱娃打来电话嘘寒问暖,她的热情一如既往,这让我的心情变得很有几分复杂。

七月初,教会在公园里搞了一次野餐。在爱娃的极力邀请下,我终于决定去参加了。在那里,我依旧遇到了逢人就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网络公司的赵川,当然也有爱娃。爱娃告诉我,因为丈夫要去中国任职,她打算随同前往,到中国去传教。她说:最终改变我们这些中国人的,还是我们自己。我望著爱娃根本不像是开玩笑的表情,忽然想起了博德恩。对于她的这份热情,我忽然觉得自己再说什么都是多馀的。 (菲菲)

载于《西湖》2009年第1期

沈强 插图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0472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