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外称中越冲突促使中研制JH-7
日期: 2009/05/19 11:21
摘要: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的JH-7项目同之前许多中国其它飞机项目一样,必须应对需求的若干变化,还要反复面对被抛弃的危险。该项目还因两个用户——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长期竞争而困难重重。又因技术困难,尤其是因缺乏合适的动力装置而遭推迟。
外称中越冲突促使中研制JH-7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的JH-7项目同之前许多中国其它飞机项目一样,必须应对需求的若干变化,还要反复面对被抛弃的危险。该项目还因两个用户——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长期竞争而困难重重。又因技术困难,尤其是因缺乏合适的动力装置而遭推迟。然而,使许多观察家大为震惊的是该机最终服役,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军工项目之一。它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对远程截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原始需求,而且满足中国海军航空兵对海上攻击机的需求。

  研制起因

  如果与苏联的良好关系不破裂,本来南昌公司Q-5和哈尔滨公司H-5的继承者极可能是米格-23BN、米格-27或苏-20/22。然而,两国关系的破裂使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不得不用陈旧过时的H-5和Q-5“番摊”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来凑合许多年。

  导致JH-7诞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源头是有关西沙群岛的政治和外交争端。这场后来被称为黄沙之战的海上冲突发生于1974年1月20日,交战双方是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和南越海军。1974年1月初,南越当局单方宣布在距越南以东362千米的帕拉塞尔群岛(中国称为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勘探石油。南越海军向该区派遣一支小舰队形成一条封锁线。据报道在此作业的数名中国渔民被杀害。

  1974年1月20日,中国海军采取行动,赶走护卫的南越舰队并迅速占领南越当局在西沙群岛构筑的阵地。从那以后西沙群岛就一直置于中国的管辖之下,再没发生过军事争端。这场冲突主要是两国海军交战,双方互有伤亡。尽管中国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出某些严重缺陷,尤其是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

  通过这些事件的随后分析,中国军方在1975年军事装备发展会议上要求三机部和航空工业部——两者后来组成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启动下一代远程超音速战术轰炸机的项目,以取代H-5和Q-5。早在两年前,中国空军和中国航空部就已经提出相似的要求,评估一种新飞机来替代当时是中国中型轰炸机部队中坚的H-5。1974年的事件给了急需推进该项目所必需的政治意志。1974年初,航空603研究所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并派该组前往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讨论新型轰炸机的需求。

  起初对新机的作战要求是远程、能超低空高亚音速飞行、全天候、执行夜间任务,有专门的武器系统操纵员。这种双座战斗轰炸机,概念上与欧洲的“狂风”、美国的F-111或苏联的苏-24“击剑手”相似。同时,中国海军航空兵也对该机的反舰作用显现出兴趣。海航需要能执行反舰任务的攻击机,作战半径是Q-5的2.5倍,载弹量是Q-5的2~3倍,并且无需战斗机护航就能与敌机进行空战。然而,那时的中国航空工业还不能同时为空军和海军研制两种不同类型的战机。

  整合部队需求

  由于上述原因,国防科委以中国空、海军的需求为基础来确定新机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指标,提出的新型战斗轰炸机是一种具有空对面和空对空攻击能力的多用途轰炸机。该机须具备3000-5000千克的携弹量以便对大、中型水面舰只进行海上攻击以及对前线海、空基地、通信中心和部队集结地进行精确打击。这样的攻击应可在低空、全天候、近音速、昼夜条件下进行。此外,国防科委提出飞机高空最大速度为1.5马赫,低空(低于500米)最大速度为0.9马赫,航程2800千米以上,作战半径800千米以上。该机还需能使用二线空军基地,因此需要有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和野外维护保养能力。

  根据以上这些指标,中央军委认为可以为两个军种研制一种采用不同武器和航电结构的机体平台,这样能节省研制经费和时间。1976年6月,在北京召开会议,三机部向中国主要飞机制造商招标来启动研制项目,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设计。

  沈阳和南昌飞机厂的设计研究所很快拿出各自的设计方案,而西安在这方面落后了一点。南昌提出的Q-6,以经过重大改进的米格-23机体为基础;沈阳提出以J-8战斗机为基础的对地攻击型;西安方面提出的就是JH-7。

  1977年2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批准该研制项目,并将任务交给航空603飞机设计研究所和西安飞机厂。603所的主设计师陈一坚负责飞机设计;而西安飞机厂——后成为西安飞机工业总公司,负责原型机的制造和以后的批量生产。与此同时,飞机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交与现在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厂。此时的新轰炸机按照中国通常的轰炸机命名方法,紧随西安的H-6轰炸机之后,被命名为轰炸机7,简称为H-7。有其它消息说,西安公司在1977年11月才提交方案。

  竞争对手

  1976年发出的指标征购书,只有沈阳、西安和南昌三家响应。那时的沈阳是中国主要战斗机的制造商、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头羊;而南昌是中国唯一一家具有生产对地攻击机Q-5经验的制造商。

  沈阳JH-8  沈阳很快递交了脱胎于J-8的第一份方案。正如人们有时对这项仍处于保密的项目所称呼的那样,JH-8打算以J-8截击机的机体为新型攻击机的基础。沈阳飞机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J-8的后机身,而研制全新的前机身。机首部分与米格-23相似,安装一部大功率雷达。J-8将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这与苏联的设计非常相似,并安装更强力的发动机。还有消息提到采用称之为“后掠机翼”以携载更多武器的新机翼设计。

  尽管该机的最大升限由20000米降至15000米,最高时速由2马赫降为1.75马赫,但武器携载量由2200千克提升至4500千克,航程超过3000千米,并能携载各种空空导弹。除去这些未经证实的报道外,有关该机的详情不得而知。甚至有些分析家试图将其与苏-15Sh联系起来。

  沈阳的提案一开始获得了青睐,因为它提出了战斗力方面所需的改进,而且研制风险最低,可能服役的时间最短。然而,严重的技术困难却成了拦路虎。由于另两家预示着极大的成功,国防科委暂时中止了JH-8的设计工作。六年后,沈阳再用JH-8的基准布局来研制经过多方改进的J-8Ⅱ战斗机。某些中国方面的消息认为,沈阳同样打算将该机用作H-5的替代机。遗憾的是,有关JH-8项目的消息非常少,它甚至还未到达样机阶段,国防科委就中止了其竞赛资格。


来源:兵器知识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8/10456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