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拉贝日记》北京试映
日期: 2009/04/23 13:51
摘要: 4月22日下午,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电影《拉贝日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办了北京地区第一场试映,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媒体、影评人成为了首批幸运观众,并于影片放映结束后,与出品方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汤道銮以及影评人曾子航分享了观后感。影片再现拉贝壮举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
《拉贝日记》北京试映

422日下午,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电影《拉贝日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举办了北京地区第一场试映,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媒体、影评人成为了首批幸运观众,并于影片放映结束后,与出品方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汤道銮以及影评人曾子航分享了观后感。影片再现拉贝壮举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肯定。

  影片真实性得到拉贝研究专家认可

  《拉贝日记》取材自约翰-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讲述了以拉贝为首的国际友人在日军对南京进行大屠杀的六周里,组建国际安全区,挽救了二十多万中国人生命的故事。作为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影片的真实性格外重要。作为研究拉贝的专家,汤道銮就表示自己专门从南京赶来,就是要看看这部电影对历史和拉贝本人的表现是否客观真实,是否感人。显然,《拉贝日记》达到了她的要求,她肯定地表示,《拉贝日记》中表现了拉贝等国际友人的人道、救援、救助,比较客观公正地体现了这段历史。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拉贝的存在

  来自德国的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以手无寸铁对抗着武力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但是却最终在贫病交加和被人遗忘中死去,直到现在,拉贝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王中磊坦言,自己也是在参与到《拉贝日记》的制作后才知道了拉贝的存在。王中磊说,自己在投拍这部电影时,并没有太多的使命感,只是想拍一部好看的电影,可是随着工作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上还有这么一群外国人,让二十多万中国人有了生存的机会,这件事中国人如果不参与会是个很大的遗憾。

  两部影片角度不同 希望陆川的片子大卖

  就在《拉贝日记》点映当天,另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南京!南京!》也在全国开始公映,两部题材相同的影片同期上映不可避免地会被进行比较。曾子航表示,和偏向于纪录片风格的《南京!南京!》不同,《拉贝日记》是好莱坞大片元素与纪实手法的结合,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拉贝日记》偏重情节性,镜头张力十足。王中磊则表示,《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其实是南京大屠杀的两个不同侧面,是从不同角度对史实的回顾。在谈到对票房的预期时,王中磊说希望两部片子都大卖,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希望川的片子好,因为是中国人自己拍的。

  影片观后感:

  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我要向《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影片的创作者表达敬意,他们让我们重温了七十多年前的一段国耻。这也说明我们的民族也越来越包容,可以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指南京大屠杀),而不只是仇恨。这两部影片的制作上映,就把日本的罪行定在了耻辱柱上!

  影评人曾子航:看完《拉贝日记》我觉得很震撼,就像有人在我旁边开了两枪。谢晋导演在80年代就想拍《拉贝日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成,这部影片的上映完成了中国几代电影人的愿望。《拉贝日记》从拍摄手法上来看,可以说是好莱坞大片元素与纪实手法的结合,影片富有情节性,比如影片最后拉贝与日军对峙的剑拔弩张,以及警报器响起的所谓最后一分钟营救,再比如张静初扮演的女学生逃进女生宿舍的那一段表演,都张力十足。

  一位退休老教师:既然是《拉贝日记》那就本应当是还原拉贝,从拉贝这个人的角度去表现整个事件。我们现在应该看重,直到什么是人,《拉贝日记》就是从人的视角去看,中国人是人,德国人也是人,影片很具有煽动力。

 

来源:新浪娱乐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9/10288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