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恒生经济月报》指出,国营企业及金融业在过去十年的改革已奠下根基,令货币政策可以日渐成为政府制定并达到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
月报说,去年十月,中国人民银行九年以来首次加息后,今年中国或会再加息达50个基点。
由于预计2005年消费物价通胀将维持在3.8%,而现时一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为五厘五八,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在加息时会采取审慎的态度,以避免对经济构成过度的不良影响。
由于近期的经济数据发出不一致的讯号,所以中国人民银行自去年十月增加利率27个基点后,一直按兵不动。但上游行业的瓶颈,劳动成本上升及生产物价通胀的压力,将促使央行今年稍后再次提高利息。
中国经济现时是传统的国营企业及日益市场化的非国有企业的混合体。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调控经济,必须糅合行政手段及利率政策。由于以利率政策驾驭一个经济体系,应较以行政措施更具效率,预料今年中国政府可能会将宏观调控的焦点,由行政措施转向利率工具。
由于国营企业没有倒闭的忧虑,也未必以赚取利润为首要目标,所以利率的变动不一定影响它们的投资决定。
同样,中国较低的住户负债水平,意味着高利率对消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相对较小。在2003年,消费信贷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而香港在这方面的比率则是61.7%。
另一方面,利率变化对一些企业的影响却日益增加。这包括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作出投资决定时,需要慎重考虑融资成本及回报率。在2003年,非国有企业占工业生产总值超过60%,在城市就业方面的贡献,更超过70%。
房地产业对利率波动亦愈见敏感。
住房按揭在1998年几乎不存在,但在2003年已增加至占贷款总额超过7%,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日见蓬勃的原因之一。
在过去十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建立货币市场及推展利率市场化的工作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去年十月,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跨进一大步,撤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及存款利率的下限。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目前仍然制定商业银行所有存款及贷款的基准利率。中国仍需一段时间才能建立一个发展完善、可为商业银行提供基准利率的货币市场,以让商业银行决定本身的存款和贷款利率。
由于外商投资及私营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利率将会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
利率成内地重要金融工具
日期:
05年03月1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5/10270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