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石)2月23日,在日本记者俱乐部六楼的会议室里,日本侨报社举行新刊图书发布会。在几本新刊中,一部很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正在日本甲南大学攻读博士后期课程的中国人耿硕宇的学术著作,名为《关于陆游及陆游的诗的研究》。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学术著作,是总结了中国自南宋以来800年间和日本江户时代以来及近代台湾、韩国的汉文学界有关陆游的评论,探索有关陆游文学的“ 闲适说”和“ 悲愤说”的根源与秘密的学术著作。而这本日文著作的作者,是在日本和中国都很有名的花冈事件暴动领袖耿谆之子耿硕宇。
耿硕宇的父亲耿谆原为国民党抗日军人,1944年在洛阳战役中负伤,被日军俘虏,后被日军带到日本东北部秋田县花冈町(现大馆市)强制劳动。1945年6月30日,在耿谆的领导下,被抓来的700多名中国劳工不堪忍受工头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而发动起义,遭到日本军警的残酷镇压,结果有130余名中国劳工被日军严刑拷打折磨致死。
1954年,耿谆回到家乡。耿硕宇于1955年诞生,一家人挤在一间16平方米的土房中,过着“赤贫如洗”的生活。耿硕宇说他记得一直到他长到15岁,在零下5度的严寒里也没有戴过帽子,穿过袜子,一直穿着露屁股的衣服。在他12岁的时候,中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由于父亲耿谆的“ 历史反革命”的问题,一家人陷入更深的苦难中,居住的房子也被人拆毁,耿硕宇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被迫中断了几次。
少年耿硕宇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几次试图自杀。这时他在《毛泽东诗集》中发现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在苦难中像梅花一样凌风傲雪,纵死犹有香如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这感人的诗句不仅使他超越了苦难,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而且从此和陆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他来日学习,1997年进入桃山学院大学院学习并开始了有关陆游的研究。
1998年,在他开始用中文写《关于陆游及陆游的诗的研究》的原稿时,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时连坐起来都感到困难,只好把自行车轮胎吊在天花板上,用它来牵引着自己的身体写作。这时他已离家8年多了,也整整4年没回过家,连自己孩子的长相都几乎忘记了,在苦难中养育了他的母亲临终之际,他也没能赶到身边。他在病痛和沉重的心情中,用了3000多个小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1991年来日以后,他一直是自学日语,但是进步很慢。他说:“开始,我积极地去和日本人说话,但是人家常说:我不明白你的日语,听起来也很吃力,和你说话太麻烦了。这样,在我的心中就筑起了一道与人交流的心灵的墙壁。这时我遇到了中南大学教授久武哲也先生,在我去先生的研究室时,他经常是准备好纸笔,说不通时我们就进行笔谈。先生总是非常认真地听我的话,先生时常对我说:‘你所说的我全都懂,可是日本语说这种事情时并不是这样说的。’并认真地教我正确的说法。”
“ 在先生的帮助下,我渐渐地除去了对日本文化的‘ 排异反应 ’和隔在我和他人之间的墙壁。在我写硕士论文之际,先生正在写自己的大作《文化地理的系谱》,要手写数千页的原稿,但是在如此繁忙之际,先生仍然把我的论文从头改到尾,除日语外,也指出内容上的疑点,先生改过的原稿上一片红字。在这本书出版之际,先生对我说:‘ 再让我看一次你的原稿。’ 其实岂止看了一次,而是看了5、6次。”
在耿硕宇不懈的努力和久武哲也先生诲人不倦的帮助下,耿硕宇的优秀的学术著作终于面世。
久武哲也先生在为耿硕宇的著作所撰写的序言中写道:我感到耿先生这部著作的语言的深处,蕴含着深沉的能量,是一种超越了日本语的正确与否的层次的,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的语言的态势。耿先生与语言战斗了十几年,我是一直在身边目睹着他的奋斗的人之一,为了证实他的奋斗,我写了这篇序言,同时,也因为耿先生的著作,我接触了陆游的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也衷心地感谢耿先生。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学术著作,是总结了中国自南宋以来800年间和日本江户时代以来及近代台湾、韩国的汉文学界有关陆游的评论,探索有关陆游文学的“ 闲适说”和“ 悲愤说”的根源与秘密的学术著作。而这本日文著作的作者,是在日本和中国都很有名的花冈事件暴动领袖耿谆之子耿硕宇。
耿硕宇的父亲耿谆原为国民党抗日军人,1944年在洛阳战役中负伤,被日军俘虏,后被日军带到日本东北部秋田县花冈町(现大馆市)强制劳动。1945年6月30日,在耿谆的领导下,被抓来的700多名中国劳工不堪忍受工头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而发动起义,遭到日本军警的残酷镇压,结果有130余名中国劳工被日军严刑拷打折磨致死。
1954年,耿谆回到家乡。耿硕宇于1955年诞生,一家人挤在一间16平方米的土房中,过着“赤贫如洗”的生活。耿硕宇说他记得一直到他长到15岁,在零下5度的严寒里也没有戴过帽子,穿过袜子,一直穿着露屁股的衣服。在他12岁的时候,中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由于父亲耿谆的“ 历史反革命”的问题,一家人陷入更深的苦难中,居住的房子也被人拆毁,耿硕宇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被迫中断了几次。
少年耿硕宇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几次试图自杀。这时他在《毛泽东诗集》中发现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在苦难中像梅花一样凌风傲雪,纵死犹有香如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这感人的诗句不仅使他超越了苦难,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而且从此和陆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他来日学习,1997年进入桃山学院大学院学习并开始了有关陆游的研究。
1998年,在他开始用中文写《关于陆游及陆游的诗的研究》的原稿时,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时连坐起来都感到困难,只好把自行车轮胎吊在天花板上,用它来牵引着自己的身体写作。这时他已离家8年多了,也整整4年没回过家,连自己孩子的长相都几乎忘记了,在苦难中养育了他的母亲临终之际,他也没能赶到身边。他在病痛和沉重的心情中,用了3000多个小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1991年来日以后,他一直是自学日语,但是进步很慢。他说:“开始,我积极地去和日本人说话,但是人家常说:我不明白你的日语,听起来也很吃力,和你说话太麻烦了。这样,在我的心中就筑起了一道与人交流的心灵的墙壁。这时我遇到了中南大学教授久武哲也先生,在我去先生的研究室时,他经常是准备好纸笔,说不通时我们就进行笔谈。先生总是非常认真地听我的话,先生时常对我说:‘你所说的我全都懂,可是日本语说这种事情时并不是这样说的。’并认真地教我正确的说法。”
“ 在先生的帮助下,我渐渐地除去了对日本文化的‘ 排异反应 ’和隔在我和他人之间的墙壁。在我写硕士论文之际,先生正在写自己的大作《文化地理的系谱》,要手写数千页的原稿,但是在如此繁忙之际,先生仍然把我的论文从头改到尾,除日语外,也指出内容上的疑点,先生改过的原稿上一片红字。在这本书出版之际,先生对我说:‘ 再让我看一次你的原稿。’ 其实岂止看了一次,而是看了5、6次。”
在耿硕宇不懈的努力和久武哲也先生诲人不倦的帮助下,耿硕宇的优秀的学术著作终于面世。
久武哲也先生在为耿硕宇的著作所撰写的序言中写道:我感到耿先生这部著作的语言的深处,蕴含着深沉的能量,是一种超越了日本语的正确与否的层次的,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的语言的态势。耿先生与语言战斗了十几年,我是一直在身边目睹着他的奋斗的人之一,为了证实他的奋斗,我写了这篇序言,同时,也因为耿先生的著作,我接触了陆游的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也衷心地感谢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