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野)房丽燕
今年我家小女也成了千万考生中的一员,为考取理想的高中奋斗了。作为考生家长,不仅要为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好后勤保障,还与她分享著“战前”的紧张和焦虑。不过,通过与她走过的这段备战之路,让我有机会对日本的中考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是非优劣不予评说,只想将感受与经历晒出来。
多数人认为日本的教育很宽松,宽松得几乎到了误人子弟的程度,若想让孩子争当精英,是绝不能将家里的栋梁之材交给日本的教育的。于是,很多在日华人纷纷将自 己的孩子送回国受教育。对此我不置可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孩子掌握好中文,在国内上学是最好的选择。至于对孩子人格的培养、知识的教育,则很难以好坏一语概括,说各有千秋应比较客观。我是觉得将孩子放在身边,亲眼看著她长大,比较放心。长成什么样都是自己的责任,无怨无悔。
依我通过女儿的经历得到的认识来看,我认为日本的幼儿及小学教育的确称得上宽松,但到了中学则完全不能用宽松来形容了,尤其进入“受验”(中考、高考期)阶段。
上了中学之后,不仅学习内容及难度比起小学来增多加大了许多,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也大大地加长了,而且年级开始按考试成绩排名次,但这个名次并不张榜公布,而是被发到每个学生自己手里,做到的只是自己心中有数。上了中学之后,有些学生选择了去上课外补习班,即所谓“塾”。因为学校的教学进度及内容很难满足各种水平学生的需求,所以为了能考取自己满意的、更高水准的高中,需要进行补习或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通信教育教材,用于做课外练习。
到了中学3年级,多数学生开始上补习班。我也听取了前辈妈妈的意见,让女儿在暑期试上了一个补习班。这个补习班在本地区颇有人气,并且在日本很多地区都有连锁教室,学校成绩达不到一定程度的人家不收。以这个“塾”的实质,叫补习班并不确切,应叫提高班。第一次去听说明会时,就感到这里的老师与公立学校老师的精神面貌不一样。这里的老师多为年轻人,热情,有朝气,听他们的讲解你很容易被感染。果然,一向不喜欢上“塾”的女儿,一发而不可止,非要在暑期讲座结束后继续上这个“塾”。想想离考试没有几个月了,补习提高一下是必要的,便一咬牙,一跺脚,决定为她付那一个月3、4万日元的费用。说实话,上了“塾”就能保证考上理想高中这种保票没人敢打,但在周围人都去上的形势下,谁也没有自信说自己的孩子有绝对的把握。
女儿上的这个“塾”因为是全日本连锁,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会在全国范围内排名次。与学校不同的是,名次不仅要公布,还在班上按名次排座位。开始刚进去时,女儿排在最后,后来曾一跃到第二,之后又是上上下下,起伏跌宕了数次。“塾”里的模拟考试是家常便饭,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考好了,告她:“胜不骄”;考砸了,劝她:“败不馁”,“胜败乃兵家常事”。希望经过千锤百炼,她能成为久经沙场的老将,练就出临阵不慌,临危不惧的好心态。
不仅考试不断,而且节假日也都被课程占满,包括年底的长假。日本人过新年的感觉如中国人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但学生们却没有放假。元旦这一天,“塾”的老师们为了让假日也不能休息的学生们提高斗志,增加学习的兴趣,都化了妆来给学生们上课。给女儿他们上课的老师是个长得很像小池彻平(演员)的年轻人,化装成了少女的样子,令学生们爆笑不已,兴奋了一整天,真就忘记了自己有假不能休之苦。
“塾”的临考状态是严峻紧张的,但又偶尔也会跳出一 些轻松的谐音,让考生有一定的张弛。而学校虽然也非常有考前气氛,增加了应考内容,但该上的课程却一门不少,音乐、体育、美术等等,直到考前。俱乐部活动则到第一学期为止,参加完各种比赛,与下一年级办好交接,算是完成了中学阶段的课馀生活。紧张与放松的交融也许是在日本考学与在中国考学的最大不同点吧。
总的来说,日本的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为培养普通社会人而存在的。要想更加出类拔萃,将自己的能力超发挥,则要借助一下课外教育的力量。虽然日本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努力争取升入名校这一点,日本的考生与中国考生的目标是相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重学历、重背景的倾向。
离考试还有一个星期,希望我家及所有的考生加油、努力,做最后的冲刺!也祝愿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参加考试,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