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精彩人生 从海外旅游起步——在日华人海外旅游谈
日期: 07年08月4期 评分: 9.41/17

■ 本报记者 陈鹰

 

  2000913日,伴随著落地时发动机反桨的巨大轰鸣,一架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波音767大型客机降落在日本成田国际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赴日观光旅游团近百人终于第一次以自费旅游客人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踏上了日本国土,成为历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次。

  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日两国政府和旅游部门曾经进行了长达7年的不懈努力。他们也许还不知道,比他们更幸运的是,生活在日本土地上的新一代华人华侨们,已经比他们更早地开始了走出日本,走向世界的海外之旅。

  上世纪80年代

  海外旅游仍是奢侈品

  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让大批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一代选择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期,便有近20万年轻人以各种方式走进东瀛,开始了他们漂泊异乡,艰苦创业的人生之旅。十馀年过去了,早期来日本的一批或学业结束,进入公司,开始了稳定的白领生涯,或投身商海,创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或嫁为人妇,经营起自己甜蜜的安乐窝。安定的生活环境,日渐丰盈的账户存款,不安分的活跃思维,让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视野。走出日本,走向世界,去看看在教科书中学到的,在影视图片中看到的新的天地,成为他们新的追求。

  《中文导报》曾在读者群中进行过多次华人生活状况问卷调查,当这些新一代的漂泊者还处于为衣食学费而奋斗的阶段时,他们反馈过来的信息是,能在假期回国探望一下年迈的双亲,能在家门口的小摊上吃上一口充满儿时记忆的小吃,便是他们为之憧憬的梦想。能够因工作之便顺便回国一趟,便是公司给予的莫大恩惠。能够与新婚燕尔的丈夫回乡归省,将成为她的节日,而新婚的丈夫能够带她去东南亚或韩国旅游一趟,那将不知会羡煞多少人。上世纪80年代末期,对于身在东瀛的大多数漂泊者来说,海外旅游仍属奢侈品。

  从《中文导报》读者群

  看华人海外旅游趋势

  到90年代末期,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随著华人家庭仓廪渐丰,衣食渐足,中文导报编辑部开始不断接到读者以及各界华人朋友的来信来电,希望《中文导报》组织在日华人开展海外旅游。

  读者的信任让人感动。作为在日华人的朋友,为在日华人排忧解难,也是《中文导报》的宗旨之一。19993月,按照大多数读者的希望,我们与日本专业旅游社合作,组织了第一次美国西部拉斯维加斯、洛杉矶之旅。在报名的近40名读者中,除1人因客观原因被拒签外,其馀全部顺利得到美国签证。324日,来自东京、大阪、名古屋的近40名读者踏上了飞往美国的客机。

  第一次海外旅游获得了圆满成功,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将中文导报社组织的部分海外旅游罗列如下。虽不无管中窥豹之嫌,但愿可一叶知秋,为了解在日华人海外旅游大致情况作一参考。

  19993月,美国西部拉斯维加斯、洛杉矶旅游,参加者37人。

  19999月,美国西部游,参加者33人。

  199912月,泰国曼谷、芭堤亚旅行,参加者16人。

  20003月,欧洲罗马、巴黎、伦敦三都游,参加者23人。

  20007月,美国西部拉斯维加斯、洛杉矶、夏威夷旅行,参加者42人。

  200011月,澳大利亚东海岸悉尼、布里斯班、黄金海岸、凯恩斯,参加者18人。

  20014月,欧洲罗马、佛罗伦萨、比萨、威尼斯、巴黎旅行,参加者28人。

  20017月,美国东部华盛顿、巴尔的摩、大西洋城、费城、纽约、布法罗,参加者16人。

  20029月,欧洲荷兰、德国、卢森堡、比利时、法国五国游,参加者35人。

  20033月,澳洲之夏行,参加者13人。

  顺便说明,每次计划日程前,我们都会进行读者出行意愿调查,然后根据大多数意见策划行程。从中不难看出,在日华人游客的重要出游倾向仍是欧美。经过分析,其中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主要出行方向仍是欧美。

  中国大陆的出境旅行,是从东南亚开始的。而居住在日本的华人们,则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美国。在第一次进行意向调查时,大部分人都提出去美国,且大多数人都担心那看起来极具随意性的美国签证领事官员。当经过我们的努力沟通,以98%的成功率取得美国签证后,报名热潮便一发不可收拾。

  2、出行目的地仍以大城市为主。

  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多数人的选择还是在学校学习地理时记住的那些大城市,或旅游城市,尤其对于世界知名的大都市情有独锺,对于一些大城市之外的著名景点或世界遗产不甚感兴趣。

  3、大部分人仍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粗放型游览。

  当海外旅游初次闯入生活的时候,人们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游览景点,更多地拍摄下自己以前在图片中看到的景观,尤其是经历十多个小时长途飞行到欧洲、美国,更要不虚此行,尽量多跑一些地方,不然似乎对不起机票钱。这样便形成了中国游客欧洲十天十五国游的特殊景观。说实在的,笔者实在不敢恭维这种做法,浪费旅游资源不说,第三天就想不起第一天去哪儿了,看到照片自己都想不起是什么地方,整天疲于奔命,哪有旅游之乐可言?惟一得到的是摆著同一个姿势的一堆照片和老子到此一游的证明。但尴尬的现实是,我们组织的半休闲型澳大利亚游,两次参加者均未超过20人。看起来,海外旅游向休闲型发展尚需时日。

  4、海外旅游仍以参团为主。

  在日华人们在日本国内旅游时,已习惯了或家庭亲友,或三两要好,呼朋唤友,携手而去,但在去海外旅游时,大部分人仍选择参团形式。一是语言障碍,担心英语能力不足。二是省事省力,随团走即可。三是心理感觉随团有依靠。其中主妇和归国者及一批《中文导报》的老铁杆读者仍强烈希望参加《中文导报》组织的旅游。

  旅游成为华人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文导报》做的问卷调查中,有89%的回答者说,每年最少有一次日本国内旅游的经历。每年一次海外旅游的为36.9%,每年两次的为15.6%,两次以上的为11%。其中不少是《中文导报》海外旅游的老铁杆

  据旅游专家研究表明,人均GDP1000美元即可使人产生旅游的冲动,2000美元则催生舒适性旅游经济。日本社会整体经济状况自不待言,仅在日华人群体的平均收入状况,也大大超过了使人冲动的底线,收入结构已由金字塔型向枣核型转进。尽管华人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仍未进入休闲型旅游状态,但这一变化终将促进在日华人群体由走马观花式的粗放性游览向追求舒适休闲型旅游的转变。旅游,尤其是海外旅游正在成为在日华人生活的一部分。

  老郑出身福建,与太太和两个女儿住在东京。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对文化历史地理知识的喜爱与追求,让他成为了《中文导报》海外旅游的铁杆分子。他已经和我们一起去过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但他仍遗憾著20017月未能和我们一起去美国东部,未能登上一个多月后于911永远消失的世贸大厦。很多朋友都记得老郑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沙滩上照的一张照片。在金色的沙滩上,老郑手捧著金色的沙子,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那时,年届五十的老郑激动得像个孩子。他说:我出身福建,由于偏见,办理外国签证非常困难。是在《中文导报》的鼓励下,我到了那么多的国家,圆了我到世界去看一看的梦。以后我跟定《中文导报》了,只要你们组织旅游团我就参加,跟著老陈走天下。其情之深,其意之切,令人动容。

  住在名古屋的赵女士说过一句话:没有旅游,生活一点儿没有色彩。她酷爱旅游,尤其对各地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地理极有兴趣,没出国前就去过香港、泰国等地旅游,来日本后,她一直想去海外旅游,但苦于语言达不到了解历史地理知识的程度,与日本旅游团出去是对牛弹琴,实在憋不住了,她甚至想绕道回国去参加从中国出发的旅游团。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中文导报》上看到了去美国旅游的广告,当即就打电话报了名。她说:最吸引我的除了内容外,就是中文讲解。我喜欢了解当地各种知识,希望通过讲解学到新的东西,所以我很注意导游领队的质量。跟著《中文导报》旅游团走,我觉得放心,踏实。后来,赵女士也成了我们的铁杆,除了美国,还带著孩子一起去了欧洲、台湾。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项旅游费用,其中一次团费支出在20万日元以上的占了57.7%,颇有些出人意外。当我们问及几位60多岁的老人家,和我们一起出去几次,费用有没有困难时,几位老人异口同声地夸起了孩子们 。几位老人都是归国者,打工的收入很少,但当子女们听说几位老人要结伴去海外旅游时,一个人几万一下子就凑起来了。老人们感叹,还是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懂得孝顺。

  为答谢各位读者朋友的支持,我们特意为每个旅游团都拍摄制作了一盘录像带,以为纪念。没想到,这也成了吸引团友们的一大亮点。

  在一次去欧洲时,平时穿得很朴素的一对老夫妻突然打扮了起来。老爷子来自东北,在国内是当地一位副局级干部,出发那天,老爷子一身休闲西装,一条红领带,新买的黑皮鞋,再戴上挺时髦的一顶小帽,活脱脱一位海外赤子形象。我好意告诉老人家,出去旅游,轻松一点,不用这样正装。老人家过后对我说:这不是要拍录像嘛。我要把录像带回国内,让国内的亲戚、邻居们都看看,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没有给咱们丢脸,我们还参加旅游团去欧洲旅游呢。从国内回来后,老人家特意打电话告诉我,带回去的录像带,谁来了都要放一遍,夸一遍,很给老人家增光了。

  海外旅游——

  我们的喜怒哀乐

  曾看到电视台报道,每到旅游旺季长假结束,总会发生几起成田离婚事件。意思是说,通过几天海外旅游的接触,新婚夫妻掩盖起来的缺点都会自然暴露出来,回到成田机场,一摆手,这场婚姻也就拜拜了。

  在我们的旅游团里,倒是没发生回来后夫妻分手的悲剧(或许是喜剧),但是几天下来,夫妻吵架,朋友分手的事确是发生过。不过也有让我们引为自豪的,其一是通过我们的旅游喜结良缘的佳话。

  那是在去美国旅游时,一位读博士的小夥与一位上海姑娘,在大家都未留意的情况下撞出了火花。几年以后,当我们再次相遇时,他们的甜蜜组合里已增添了一位快乐的小姑娘。已经做了爹了,小夥还有点羞涩:真不好意思,通过你们的旅游成了家,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告诉您。

  另外一件是,在我们的旅游结束后,据不完全了解,团友中最少有四位从游客成了专业导游,在忙碌地接待著从中国来访的客人们。王泉泉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泉泉也是个爱玩的姑娘,以前就去过香港、关岛、夏威夷,都是跟著日本团走的。看到《中文导报》的广告后,觉得跟中国人团出去应该比较有意思,结果一下子就去了好几次。以前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做导游的,对我很有吸引力,跟你们走了几次后,感觉自己也能做好,回来终于改行了。

  还有一位小夥子陈源,第一次和我们去欧洲时,正在读研究生。他从小就憧憬著欧洲,认为欧洲就像是心目中的天堂,将来一定要去欧洲留学生活。去欧洲时,他是带著妻子一起去的。后来他跟我说,他是在两年前结的婚,当时婚礼较简单,他对妻子许下愿,结婚不要太铺张,省下钱带她去外国旅游。当他看到广告后立刻报了名,一是给妻子还愿,二是想去现地感受一下香榭丽舍的浪漫,凡尔赛宫的豪华,为将来去欧洲学习做准备。谁知到了欧洲,习惯了日本生活的陈源什么都和日本比,结果越比越觉得日本的服务好,态度好,生活环境好,挣钱也容易,欧洲玩玩可以,长期生活可不行。一趟欧洲行,彻底改变了他去欧洲留学的想法。毕业后,陈源在日本的公司就了职,不久,海外旅行的美好回忆(或是现实)又诱惑著他放弃了公司工作,也干上了和王泉泉一样的专职中文导游。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2/4969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