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 凡:云中谁寄锦书来
日期: 18年01月4期

—读千叶明先生著《典雅中文书信写作及翻译》有感

 
中文导报 文学园地

作者:張 凡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信。灯光调至微暗,一方白纸、一支素描铅笔,便框出一块自由的天地。在微信和电话都触手可及的当下,写信不仅是交流情感的渠道,更是表达敬意的需要。年少时曾为了字迹工整,在写信前预先将白纸折出行行暗痕,再压上尺描出道道横线。如此仪式般的郑重,只为不负写信时一颗诚挚的心。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在深夜。原以为会是教科书般罗列翻译技巧,没想到,随意翻开的第一句就将我打中。“梨花落院,柳絮传檐。惟幕之春,归寄于闰”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极具古典美感的文字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派水墨画般清新的春日场景。好一句“柳絮传檐”,仿佛就有那么一个无事的下午,微风把邻家的梨花吹进院子里,几条柳枝恰在墙外摇曳生姿。我正要出门去见朋友,一抬头,丝丝若若的柳絮已飘然而至,在正方的庭院里沉沉浮浮。望向天空,远处隐约有鸽哨声传来。那一刻,眼前情景似曾相识,让人不由得心生挂念,寄语故人。

 更令人惊诧的是,书中每句汉语原文之下都有一句意韵极为贴合的日语译文。对比着来读,不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更是文化底蕴的积累。当下社会注重实用与效率,简短问候之后直奔主题,已不再谈四时变化,不再引经据典,早就没了那份古朴的情趣。然而这本书却重新唤起了我沉眠已久的古典情怀。企盼回音时的“如遇鸿便,乞赐钧复”,感谢邀请时的“辱承宠招,欣幸奚如”,致以歉意时的“方命之疚,尚祈海涵”,无一不隽永得如同白玉兰在吐露着芬芳。如沐春风的同时,也让人由衷地敬佩作者在中日语言及文化上极深的造诣。

 全书按请求、馈赠、探望、祝语等主题分别展开。同一主题之下,又根据对象的身份地位不同备有相应的书信措辞,其细微的差异值得玩味,妙意无穷。通常是以一篇书信范文作导入后,通过解释词句来加深理解,随后推广至实践中的具体用法,其间穿插各种中日文化上有趣的对比。范文的选择也很有讲究。蔡元培先生的谆谆之嘱、李大钊先生的受人之托,邓颖超女士的深情慰问,这些有识之士的故事皆被娓娓道来。研读书信之余,读者也在不知不觉间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现代人生活忙碌,忽略邮件已是家常便饭,更不用说去写一封信了。点击屏幕能传达到的话何必提起纸笔,一通电话能解决的事又何必鸿雁传书。也正是如此,一封信能承载的不仅仅是沟通交流,亦是对情谊的珍重。古有诗云“云中谁寄锦书来”,可与其我们引颈期盼,不如主动提笔联络,去重拾与维系难得的情谊。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希望借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箴言。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7477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