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 石:美的徒劳
日期: 17年02月4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张石

我们都是挣扎于俗世的俗人,也许无缘体验那种澄明的宗教意境,但是在这“一寸光阴一寸金”,用金钱计算生命的竞争社会,我们是否有时也能从监狱般的铁算盘中解下我们缠绕得紧紧的神经,学习一点“美的徒劳”?

你有没那样一种感觉,当你乘上远行的列车,窗外的景色在你的眼前风般地掠过,列车平稳地滑翔在飞快地闪到你身后的时间中,记忆在流逝中突然出现了一段惬意的空白,在这段空白所形成的内心深处的静谧中,一切突然都变得如此轻盈而透明,你所去的目的地变得并不重要,你来到这里的出发点也变得非常模糊,你只想把这种随着列车的无心的滑翔继续到永远,没有来处,也没有归宿,生命只是一段为了旅行的旅行。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没有目的地的出发,没有归宿的旅行,这也许是一种“徒劳的向往”,但是那却是一种内心的美好意境。

“美的徒劳”就是来到小河边喂满河的鱼儿和野鸭,看它们欢乐地戏水;就是为孩子耐心地制作一把木头手枪,但愿他能喜欢,尽管他有一箱子电动手枪;就是抚摸一只阳光下打盹儿的花猫,听它的喉咙“呼噜呼噜”作响,徒劳就是为花的零落感叹,为鸟的衰老忧伤,为嫩芽的破土惊喜,为黄叶的翻飞凄凉……

现代人往往认为:不能产生任何物质的回报或身体享乐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徒劳”,都是不值得做的,久而久之,人的心灵中就会缺少了美的感觉,缺少了丰富的情感,丧失了终极关怀。

人生是不能没有目的的,但是被外在的社会性目的完全占领的生命,是一种滞重而浑浊的生命,这种完全的占领,阻塞了我们对自然与生命的内在之光的洞见与体认,而对于在“目的”逼迫下每日狂奔的我们,偶尔体验一下花一样的没有祈求,只是一心一意开放的“徒劳”境界,会使我们找回内心中那个真正的自我,那个摆脱了被动的“自为”的主动的“自在”,那个和自然万物息息相关的心灵。

铃木大拙说:“自由就意味着无目的,当然,无目的不是放肆。目的这个观念,是人们的智力在某种工作中所理解,所得到的东西。目的论一旦进入生活,人便成了道德的存在,而不是宗教的存在。在艺术的场合也是如此。当所谓的艺术作品的目的观念过于明确时,艺术就不复存在了,它变成了机械和广告。这时,美逃走了,丑陋的人工之手明显地凸现了出来。艺术的自由存在于无技巧即无目的中。这样,艺术和宗教就接近了。只有自然,才是艺术最完美的样本。那从无边的、遥远的过去就汹涌澎湃的太平洋的波浪,那被洁净纯白的千古积雪覆盖的高耸入云的富士山,都不曾有过明确的目的。在功利主义附体的人的眼里,花是要变成种子的东西,而种子里孕育着年复一年的生命。然而,从宗教的、美的角度观察,花是作为花而红,而黄,叶是作为叶而绿。在这样的场合,一切功利主义的、目的论的以及生物学的种种观念,都将被自然而然地排除。”(铃木大拙《续禅与日本文化》,第二章: 禅与日本人热爱自然的情怀(二)(日文版,《铃木大拙全集》第11卷,岩波书店,1970年5月出版)

无目的,其实就是世人所谓的“徒劳”,而这种“徒劳”,是一段摆脱了为完成某一目的而准备的匆忙,为没有实现某个目的而悔恨的焦灼,为发现某个目的而殚心积虑的苦思的“自在”与时间,美与艺术,都发源于无目的的“徒劳”。

刻舟求剑/像行为艺术/不是为了寻找/而是为了/一种/精准的姿态

守株待兔/像庆祝节日/不是相信/福分再来/而是纪念/等待

当你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出密林

就学会了/用美丽的徒劳/证明空虚的/存在(张石诗)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6/16882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