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万景路:说说二战时日本军帽后面那几片“屁帘儿”
日期: 19年07月4期
万景路




     要说侵华时日本军人帽子后面的布,得先说说这顶帽子。战时,日本人一般称它为“战斗帽”,而在军队内部则称其为“略帽”,那是因为与部队正装的强调装饰性的军帽不同,这种帽子因是为适应野战、行军而制,更多的强调的是机动性、实用性,至于装饰性是能免则免,故而才有了“略帽”之称。







  在钢盔下戴着战斗帽的日军。系列1亿人的昭和史《日本的战史4》(每日新闻社昭和54年发行)160页,摄影者不明,来自维基百科。







至于战斗帽后面的那几块布,日本人称它为“帽垂”或“垂布”,我们好像戏称其为“屁帘儿”,有的说是因为日军戴的那几块“垂布”与当时我国北方儿童的屁帘儿相似而得名,也有的说是因这种战斗帽“帽遮”的日语名为“目庇”而来。

  

那么,这几块布究竟由何而来?又起着什么作用呢?普遍的说法是,“垂布”最初是模仿法国军队的。因为日本在明治时期创建陆军时,就是以法国陆军为参照的。而且非但军帽,包括军装和军队制度,也都明显继承了法军的特色。所以,当时日本陆军的服装与法国19世纪60年代的军队服饰非常相似。

  

其实,如果追溯历史,这种战斗帽还能在日本古代历史中找到其影子,从平安时代直到近代,先是始于公家人,后来普及到神职人员,直到最后形成平民男性的和服正装之必不可少之行头的“乌帽子”,可以说就是战斗帽的最初原型,因为它们都是属于这种圆形无檐尖顶构造。有趣的是,咋看上去,乌帽子”莫名的就会让我们想起文革时被游街示众的人戴的“高帽子”。这种帽子被古代日本军队采用后,渐渐就发展成了“足轻”(步兵)们的“阵笠”(出阵时戴的斗笠),根据流传下来的资料图,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阵笠后面就已经有了这种“屁帘儿”。而至于侵华日军戴的附有“屁帘儿”的战斗帽,其实早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就开始在日本军队中使用了。当年的7月7日天皇颁布敕令,给占领台湾的日军配发“军帽垂布”以用于遮阳防暑。而侵华时日军所戴的垂布战斗帽,只不过是明治时期的进化版而已。

 

总的来说,可以说被我们戏称为“屁帘儿”的日本垂布战斗帽,应该是日本传统的乌帽子、阵笠和19世纪的法军军帽的合成品,这也正符合了日本人善于取长补短,善于改造、精加工外物为已用的民族特性。




而说到战斗帽的垂布的作用,这从日本古时军队对“足轻”(步兵)们戴的阵笠的名字就可略窥端倪,那时候日本人称阵笠后面的几块布为“遮阳布”或“护颈布”,也就是说,阵笠的布是为了护颈防晒的。根据《日本服制史》的记载,明治时期引进法式陆军服制的垂布时,也说明了是借鉴法军的北非军团之装备,考虑到酷日下长途行军士兵的实际情况而引进的配有垂布的军帽。 二战时,日本是在1938年侵华日军中最先配备的这种屁帘儿战斗帽。当时正值抗战初期,日军为扩大战果,自1937年底,开始疯狂进攻上海、南京、徐州、武汉等地,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后来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都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日军当时因战线拉的过长,步兵每天急行军四、五十公里乃属家常便饭,也是为了防晒、防虫咬,日本大本营才决定给侵华日军配备这种“屁帘儿”战斗帽的。




除了防晒防虫这些功用外,日军在战斗中还发现、总结出了“屁帘儿”的其他延伸功能,比如日军在冬季戴着钢盔急行军时,骤冷骤热下,钢盔里溢出的汗冻在一起使得许多日军生了冻疮,而把配上屁帘儿的战斗帽戴在钢盔里,就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在承受炮火袭击时,屁帘儿还能有效的阻止落下的的泥土灌进脖子从而避免影响士兵的精神集中。据战时资料介绍,由于戴上了屁帘儿等于半捂起了耳朵,这还有利于在瞄准时能够集中精神。顺便说一句,日军的这种战斗略帽之所以把“目庇”(帽舌)做的很短也是为了利于瞄准,不想却歪打正着,正因为帽舌短,倒是使得整个战斗帽正好能够装进钢盔了。

  

偶尔看到网上争论日军战斗帽的屁帘儿究竟有几块,其实,至于“屁帘儿”究竟由几块布组成, 因为是“略帽”,所以并无严格规定,因此,日军这种战斗略帽的“屁帘儿”实际是没有准确的规定的,因部队配置而异,有两块布的,也有三块布的,最多的日军脑后居然飘着四块“屁帘儿”,脑补一下,屁帘儿压屁帘儿,估计倒是迎风也不一定能招展起来。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8340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