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日四十年友好硕果举世瞩目
日期: 12年09月4期
■ 本报记者 孙 辉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恢复邦交关系。光阴荏苒,四十年来,两国友好交流硕果累累,经贸合作成绩斐然,人员往来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两国政治层面的关系磕磕绊绊,历史认识,领土和领海争议,军事及安全,地区主导权及国际影响力等问题,都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两国民众的互信度,也已下滑到堪忧的状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这个原本应该隆重庆祝的纪年,本来就难以和不惑相联系的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再起而骤然紧张。
 
政府搭台推进民间交流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并签署《中日联合公报》,两国正式恢复邦交关系。当时,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向前看的博大胸怀,宣布放弃战争赔款,为中日友好局面的创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1978年,两国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关系得到确认和提升。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从客观上改善了中日民间交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两国间的往来不仅数量陡增,且范围扩大,名目繁多的各种友好交流团体层出不穷。
自1973年天津与神户、上海与横滨结为友好城市起,友好城市便雨后春笋般发展。截至2009年12月,中日两国之间共缔结友好城市243对,建立交流关系的城市100对左右,位列中国与世界各国缔结友好城市数量之首,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的又一新的重要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随著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的逐步发展,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但得到恢复而且走向新的高潮。1979年中日两国政府就派遣留学生问题达成协议,正式决定互派留学生。这一年,中国公派赴日留学生为140人,至1982年已达960人,自费生增加更快。1981年仅为121人,1983年已达1098人,超过了公费生人数,1988年猛增到2万人。出现这次新的留日热潮,其原因首先是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到90年代以后,赴日留学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渠道。日本学生支援机构调查显示,2011年,在日本的大学等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为已达87533人。
随著中日交流的深入和中国经济崛起,越来越多日本学生赴中国留学。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日本留学生已有17961人。
中日观光交流由来已久,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的1972年,日本人每年访问中国的总人数仅为1万人。40年后的今天,日均访中人数已超过1万人。日本人每年访中人数,从2003年的225.1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373.1万人次,最高的2007年达到397.7万人次。
得益于个人旅游签证的放宽和简化,中国人访日总数,则从2003年的44.9万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41.3万人次,增长了2倍。由此,中日双向人员往来合计从2003年的270万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514.4万人次,创出历史新高。
 
经贸往来搭建互惠关系
 
从1972年至今,中日关系虽几经起伏,却也承受住了时间的磨砺,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如双边经贸往来,1972年时仅为11亿美元,2011年时已激增至3449亿美元,中日经贸总额仅次于中美。
如果说,中日邦交之初的经贸关系是以友好、合作的基调,那么后二十年则向合作、竞争的方向转变。这后二十年间,日本经济在泡沫崩溃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之后虽然有所起色,但也只能在低增长中徘徊。从结果看,2010年GDP为54742亿美元,是1991年的1.6倍。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10%左右,2010年GDP首次超过日本,为59847亿美元,是1991年的15.9倍。中日GDP对比已由二十年前的11:100变成109:100。2011年日本GDP为58723亿美元,与中国的72960亿美元相比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日双边贸易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逆转。据统计,1972年至1991年,日本的对华贸易依存率(对华进出口贸易额/总进出口额)始终低于5%,而中国的对日贸易依存率始终高于16%,这表明邦交恢复后的前二十年,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是一种非对称关系,即日方居于主动地位而中方受益度更高。但是2002年中日贸易的相互依存率首次持平为15.5%后一路逆转,2010年已变成日本对华贸易依存率为20%,中国对日贸易依存率为11%。这意味著中国在中日经贸关系中长期被动的地位已经改观,而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已经很深。
 
相互认知发生微妙变化
 
虽然中日经贸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但两国民众相互认知度却大大低于邦交初期,两国民众心理也发生著微妙的变化。
在经济层面认知上,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中国是人口大国和政治大国,也是人均GDP不及日本1/80的穷国,因此在中国宣布放弃战争赔款、中日恢复邦交后的一个时期里,感恩、同情是日本民众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然而时过境迁,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进入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高速时期;而日本则在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低迷,紧接著就是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面对中国走向强盛,日本人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如今正被羡慕、无奈所缠绕。
当这种反差与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领土和领海归属等问题纠结在一起时,很容易成为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助推器,进而对两国民众的相互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据日本内阁府的抽样调查,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比例于1980年达到最高点的78.6%,1991年降至51.1%,2010年跌至20%。
2012年6月,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实施的中日联合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方受访者对日本没有好感的比例为64.5%,日方受访者对中国无亲近感的比例升至84.5%。两国民众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正渐行渐远,亲近感下降已成明显趋势。但另一方面,调查又显示,中日两国都有八成以上的公众认为,中日两国关系重要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14337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