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龙门石窟:历史积淀艺术典范(组图)
日期: 16年03月4期

 

龙门石窟

到中国参观的日本人会被“各种各样的中国”所感动。宏伟的景色,众多的人口,美味的食品。不过,最让大家异口同声、称赞不已的还是其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历经九个王朝的古都洛阳可以用“悠久”这个词来形容。参观其郊外的“龙门石窟”,仿佛置身于这一历经四百年而成的作品背后所涌动的滔滔历史洪流之中。

位于洛阳市中心南方约12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一起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走下汽车,迎面可见伊河两岸山坡,绵延不绝的洞窟就分布其上。洞窟共计2345处,据说长约1公里,宛如巨大的蜂巢。

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自平城(现大同)迁都洛阳的493年左右。其后,东魏、北齐、隋、唐、宋等历代王朝,于四百年间不断开凿洞窟,建造佛像。

据龙门石窟研究所介绍,共有佛塔40座,佛像从2至3厘米到超过14米的有10万多尊。属于唐代的约占六成,北魏三成,其他各个朝代一成。

由于已经历了1500年的岁月,损伤严重,王所长说,“今后的任务是整顿环境,完善保护体制。”

石窟这一表现手段,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也可以说其中包含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种种愿望。想到这一点,不由得重新打量起那一尊尊佛像的容颜。

庐舍那佛目光明亮,眺望远方;天王像表情愤怒,脚踏恶鬼;力士像强壮有力。人们在这些佛像上寄托了什么呢?当政者祈盼国家的安定与永久和平,平民祈盼一家的健康与幸福,此外还有出人头地、招财进宝、飞黄腾达等愿望吧。由此可以窥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要想把这些巧夺天工、井然有序的佛像全部仔细看一遍,一天、两天也不够。伊河两岸一带就是一个巨大的民俗博物馆。

尽管如此,想到制作这些佛像所耗费的劳力与时间,对其精力只能用一句“了不起”来形容。不知不觉中迷上了深邃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就是文化。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她们正确地传给后世。”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天

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卢舍那大佛

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人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盛唐是一个崇尚光明并充满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条纤秀为美,开明开放富强是大唐的标志,这些在卢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体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则天为模特雕塑的,直至今日到龙门赏玩的朋友如若有细心观察,可觉察到卢舍那大佛的面貌与画像上的武则天不分你我。

清明上河园

日本有座“洛阳城”

从1963年开始,东山魁夷绘制了一系列京都风景画,并在五年后以《京洛四季》为总题发表。作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在其中更能感受到画家一生追求的那种“日本美”,数十年后读来,仍然不免动人心弦。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洛东以东福寺的通天桥而闻名,但溪流已变得毫无情趣了。”(《红叶》)
“洛南天气晴朗之日,绵亘起伏的北山苍绿一片……”(《冬天的北山杉》)
“于此时节,参观寺院是饶有兴味的。我去了洛北的一些寺院……”(《冬寺》)

这里东山以“京洛”来指代京都,而以“洛”为其简称和雅称。这一用法,在日本自古而然,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京洛株式会社”、“京洛庵”、“京洛苑”等名称的机构。然而这一称呼,本来却是用来指洛阳的;洛阳之得名于城在洛水之北,而京都市内主要的是鸭川和桂川两条河,因何也叫“京洛”?

洛阳为东周、东汉国都,故有“京洛”之名,东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曹丕有《煌煌京洛行》。这一称呼以后成为极普通的连称,有时甚至还是正式用词,如宋设有“京洛招抚使”。

日本以“京洛”称首都,当是受唐人影响。据说京都建城时,西部模仿长安,东部则依洛阳,此后东城繁华兴盛,遂称京都为“洛阳”。不过这种称呼,更多的还是历史上常有的摹拟、比附心理,一种软性文化影响,通过这种命名,获得心理上愉悦的自我暗示——中国现在各地兴建的“新加坡工业园区”、“香港城”一样,似乎这种命名给人一种原样移植的满足感。

日本战国时代,“上洛”或“入洛”是诸侯进京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含有类似于汉语“问鼎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暗示。由于传统文化中关于“京洛”的意象极为丰富,毫无疑问,当一个深谙于此的人看到这个词,可以发生无数联想,而京都的这一古典代称一直没有废除,大概也由于此吧。

在东山魁夷创制《京洛四季》之前很久,已有人画过同名的画作,如森宽斋的《京洛四季》(1874)和望月玉泉的《京洛四季》(1866?),而东山仍用这一题目,或许也正是由于其看似平淡却有使人无限感慨的兴味在内。

洛阳博物馆

白居易:日本文化的恩人

从郑州沿黄河向西,到了洛阳。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4000多年的历史,给它留下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古墓博物馆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的白园深受日本游人的关注。

白园者,白居易(772-846)陵园也。 这位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初颠沛流 离,后入仕又遭贬迁,一生中最后的18个春秋在洛阳度过,死后葬洛阳龙门东山。

我们沿着伊水河西岸由北向南饶有兴致地游完龙门石窟,穿过伊水河从东岸返回时,同行的王先生提出顺路到白园一游,我才知道白居易陵园就在眼前。

白马寺

白园,坐落在龙门东山,同龙门石窟一河之隔,侧面斜对。和龙门石窟熙熙攘攘的游客比起来,白园“门前冷落车马稀”。进得园门,游人无几。游陵园,最喜欢看碑文。那里面有文学,有历史;有人物,有事件,可以向你传授许许多多、生动活泼、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在白居易陵墓旁、松柏下、一座硕大的横方型石碑使我驻步。只见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镌刻着: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

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
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
您对日本之贡献
恩重如山万古流芳
吾辈永志不忘

仅呈碑颂之
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

酒井邦恭
丹野喜三郎
宫下研一
桧山翠
松峰康朗

一九八八年 戊辰 七月 吉日

日本人为什么称白居易为文化恩人?日本人对白居易崇拜到如此之程度,作为一个中国人,为有这样杰出的诗人而自豪,白居易属于中国,白居易又属于世界!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6412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