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深圳市长许勤畅谈深圳质量
日期: 14年09月2期

来源: 深圳新闻网

编者按:8月18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发该报记者李宁对深圳市市长许勤的专访文章。本报予以全文转载。

 “深圳速度”的背景和内涵

记者:以“深圳速度”著称的深圳经济特区,近年来明确提出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

许勤:作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在30多年发展过程中,以GDP年均增长25%的速度,迅速由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人口超1500万、GDP突破2300亿美元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造就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按照中央要求,着眼于特区未来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结合深圳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把科学发展观和深圳实际相结合,在“深圳速度”基础之上提出了“深圳质量”的新理念,就是希望探索一条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之路,把速度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努力走出一条更加符合中央要求、契合深圳实际、对全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发展路径,不辜负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特别是,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践表明,深圳质量的理念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要求,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完全符合深圳的客观实际。

记者: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这对于深圳应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那么,“深圳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深化的?

许勤:“深圳质量”的核心内涵就是坚持质量引领、以质取胜,把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力争用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少的环境代价推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深圳质量”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内涵,蕴含继承发展的逻辑,反映主动竞争的自觉,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指引破解难题的路径。“深圳质量”是在“深圳速度”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是“效益深圳”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使创新能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国际竞争力一流,彰显出经济特区的新优势。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使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是坚持文化强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使人的发展更全面,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风貌昂扬向上,塑造出新时期的深圳精神。
四是坚持内涵发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更高,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五是坚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态文明,使资源消耗更小,环境代价更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全国。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质量”新理念、新标杆后,这一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自觉追求。我们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和深化,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圳质量”进一步展开,提出“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方针和要求,进一步突出“有质量”“可持续”。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作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更具体的阐述:

有质量,就是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把有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以质量引领发展,以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形成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城市功能优、文明程度高的发展态势,打造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新格局。
稳定增长,就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我市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期,以科学合理的发展速度,为加快转型升级留有空间,为增强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赢得主动,实现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稳定增长。
可持续,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牢固树立科学求实的作风,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率先确立可持续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以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更发达、城市更美丽、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生活更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打造“深圳质量”的做法和成效

记者:围绕打造“深圳质量”,深圳经济特区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继续推进?

许勤: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外向依存度高的全国第一外贸大市,深圳经济特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始终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坚定不移走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提升质量,在经济总量超过1.45万亿元的较高平台上,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更有力地支撑了稳定增长,创造了竞争新优势,开辟了发展新空间,实现了质量与速度的有机统一和同步提升,迈上了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大道。本地生产总值从2009年的8201.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 1.45万亿元,增长76.8%,经济总量超过葡萄牙,进入全球城市前30强。人均GDP从2009年的1.36万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2万美元,增长61.8%,超过我国台湾地区。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从2009年的276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818亿元,增长74.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从880.8亿元增加到1731.3亿元,增长约1倍。2013年,深圳荣获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市”称号,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在自主创新方面,深圳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D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3.6%增长到4%,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大概接近韩国的水平(4.0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全国为2.09%),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68倍(OECD国家为2.38%),超过芬兰(3.78%)、日本(3.39%)、瑞典(3.37%)、丹麦(3.09%)、美国(2.7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09年3800件提高到10049件,是2009年的2.64倍,占全国比重从2009年的47.5%上升到2013年的48.1%,其中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强5家来自深圳。创新载体已达到955家,过去五年新建700多家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新建数量相当于特区前28年建设总量的3倍多。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华为、中兴在第四代移动通信LTE技术领域的基本专利占全球的1/5,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的50%以上,光启研究院专利申请量占全球超材料领域的85%以上。2012年,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华大基因科学家王俊入选英国《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深圳成为我国同获这两项殊荣的唯一城市。在国家科技大会上,2012年深圳企业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个奖项,2013年又获得9个奖项。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
——在产业质量方面,三产从2010年的52.7%提高到2013年的56.6%,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1.6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3,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50%,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在投资质量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社会投资占比由2009年的59%提高到2013年的80.8%,提高2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比由2009年的77.4%提高到2013年的84.7%,提高7.3个百分点;原特区外投资从2009年的65%上升到2013年的73%,提高8个百分点。
——在外贸质量方面,进出口总额从2009年的2701.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5373.6亿美元,增长近1倍,其中出口总额从2009年的1619.8亿美元上升到3057.2亿美元,增长88.7%,占全国、全省的比重分别从13.5%、45.1%提高到13.8%、48%,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二十一连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由2009年52.5%提高到2013年的55.3%,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从2009年的57.6%下降到44.5%,下降了13.1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从2009年的3.81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1.94亿美元,增长了4.76倍,约占全省45%以上,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从2009年的73.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31.9亿美元,增长了2.14倍,约占全国地方企业的1/5。
——在消费质量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9年的2567.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433.6亿元,增长72.7%;批发销售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由2009年64.7%提高到2013年的79.2%,提高14.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内销比重由2009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50.6%,提高10.6个百分点。
——在企业质量方面,2013年深圳4家企业入选世界500强,27家企业进入财富中国500强,总部企业数量在全球370个新兴市场城市中列17位,一批企业成为全国全球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较好,目前我市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290家,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共计111家,占两个板块上市企业总量的10.1%,连续七年位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
——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用水总量在2012年下降12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再下降3300万立方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相当于全国的60%和1/8;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了13.4%;万元GDP水耗三年累计下降33.4%,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67%;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三年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82.9%、140.5%和103.1%,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支撑了更有质量的增长。深圳PM2.5处于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低水平,今年5月PM2.5为17微克/立方米;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全国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场之一;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7377辆,居全球城市前列,计划到2015年达到2.5万辆。
——在城市质量方面,建成和在建地铁里程近350公里(其中建成178公里、在建170公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09年的1825.02万标箱增加到2013年的2327.84万标箱,全球排名从第四位跃升至第三位,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009年的2448.64万人次跃升至3226.81万人次。互联网、家庭宽带、无线宽带覆盖率分别达84.2%、83.1%和87.7%,远高于发达国家73.4%、74%、63.3%的平均水平。特区一体化明显加快,近三年累计向原特区外地区投资超过5000亿元,原特区外地区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从78%提高到90%,千人总体学位数从78个提高到98个。
——在民生质量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2.92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4.5万元,增长54.1%;最低工资标准从2009年的1000元提高到目前的1808元,增长80.8%;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09年的415元提高到目前的620元,增长49.4%。医疗机构床位总数从2009年的2.14万张提高到2013年的2.9万张,增加35.5%。

围绕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增量优质、存量优化,着力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时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出台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产业规划及政策,加快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
二是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着力提升生态发展质量。大力实施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和绿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超过1500万平方米。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占全市碳排放总量40%的机构上线交易。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发起设立世界低碳城市联盟,与欧盟等合作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
三是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瞄准国际一流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特区一体化新三年计划,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不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强化中心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深圳机场新航站楼启用,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升至全球第三位,深圳北站、光明城站、坪山站等枢纽站的建成与运营,深圳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大幅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4G网络正式商用运营,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商用启动,蝉联国内“最互联网城市”称号。国际化城市形象持续提升,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达54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四是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群众利益为依归,按照保基本、可持续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全力打造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幸福城市。近三年,仅市本级财政对九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累计达1580亿元,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水平不断提高。

比如,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破解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今年我们在扎实办好116件年度民生实事同时,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集中启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蓝天工程、基础教育、名医、文体惠民、安居、养老、污水管网建设、茅洲河治理、消防能力提升、地面坍塌防治等12项跨年度、跨“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民生工程,投入上千亿资金(初步概算,社会投资541亿元,政府投资547亿元,其中市本级327亿元、区级220亿元),力争通过几年持续努力,集中解决一批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持续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民生幸福水平。

集聚优质资源,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综合性大学与特色学院同步发展,探索符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目前,与莫斯科大学、北理工合作建设的“中俄大学”正加快落地,成为落实中俄两国元首共识,进一步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南科大、港中大(深圳)先后“去筹转正”,南科大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港中大(深圳)今年正式招生。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获教育部批准,正筹备招收本科生。与此同时,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重点领域的特色学院建设全面提速、亮点纷呈,哈工大(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华大基因学院、吉林大学-昆士兰大学深圳特色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正加速落户深圳。

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计划到2020年总投资100亿元,引进一批国内外名医、名科(诊所)、名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建成综合医疗中心、质子治疗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医疗基础设施,迅速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深圳医疗事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使市民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内地首家香港独资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正式开业;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合作举办的国家癌症中心深圳医院正在加快落地。

五是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为打造“深圳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勇担改革新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作为主攻方向,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三年总体方案、年度改革计划、承接国家部委和省改革任务抢抓改革发展先机的实施方案,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改革破难题、开放促发展,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和“玻璃罩”,努力争当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比如,深化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今年5月深圳组建新的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构建起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大市场监管”格局,打造市场监管领域大部制改革的“升级版本”。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近年来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1800多项压缩至不足300项的基础上,今年我市拟再取消调整27项行政审批事项。

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商事主体资格登记和经营资格登记相分离,确立“宽进严管”“谁审批谁监管”的新模式。自去年3月1日正式启动到今年5月31日,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54.25万户,同比增长104%,每千人商事主体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推进医药分开配套改革;着力提高基本医保覆盖率,2012年率先在政策层面实现了全民医保;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截至2013年底,我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达到2155家,占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77.4%。

在前海开发开放方面,已累计引进优质企业近8000家、注册资本近5300亿元。62个项目同步推进建设,总投资达1000亿元,正加速打造国家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

下一步,深圳经济特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深圳质量理念,把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质量导向的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增强质量型增长驱动力,以更高标准为抓手促进各领域质量提升,以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经济构建更高质量的经济形态,以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在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作出经济特区更大的贡献。

如何铸就“深圳品牌”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请问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许勤:标准是竞争力和知识产权的集中体现。标准的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高的质量、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信誉、更广的市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是对深圳质量理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打造深圳质量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的进一步明确,目的就是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快打造更高的标准体系,以更高的标准促进深圳产品、服务、环保、安全等领域的质量提升,推动各行各业加速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从而树立起更值得信赖的品牌、赢得更高的信誉、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率先构建质量竞争新优势。围绕打造“深圳标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加快制定出台推进标准工作的系列法规政策,为打造深圳标准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抓紧出台实施打造深圳标准的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发动更广泛的力量积极参与深圳标准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打造深圳标准的格局。

三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社会管理以及食品药品等领域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深圳的产品、服务、安全、环保等方面标准,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标准体系。

比如,目前,3D显示领域我国甚至国际上尚无完整的标准体系,深圳新型显示产业几乎覆盖全产业链条,以超多维为代表的深圳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对于打造深圳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是很好的契机。又比如,以横岗眼镜生产聚集区为代表的深圳眼镜产业,占据了全球80%的中高端眼镜加工的市场份额,为打造深圳标准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未来,要加快打造深圳眼镜产品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品牌评价标准,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化、时尚化水平。

四是构建一流水准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集聚权威的检验检测机构和人才,采用先进的检验检测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加快把深圳建设成为权威的产品认证和检测中心,为深圳标准实施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五是构建更加完善的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创建全国诚信建设示范城市,以更完善的信用体系推进深圳标准的实施。通过全面打造深圳标准,为构建深圳质量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深圳质量。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5512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