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汪先恩:威海胶蜜薯
日期: 19年02月2期
汪先恩:威海胶蜜薯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积水谭 汪先恩

去年到威海,发现自己贪欲不浅,而且难以克制。威海的海光山色,蓝天白云,海鲜美味都十分诱人,还有那红薯。在东山宾馆明明吃饱了,正要离开餐厅,烤红薯突现眼帘,先尝一个,接着连吸了五个,把消化道塞得满满的,足底似乎都感到沉沉的,大概这就是“满足”的境界。从此,深刻地记住了威海的红薯,有点成瘾,如酒鬼喜欢茅台。

这次面对碧海,又塞了不少红薯,2018年11月28日离开威海时,子明先生特地烤了一批红薯送到空港,我视为妙玉,一路上悉心呵护,直到胃肠。

威海的红薯,肉质细腻,粘如胶,甜如蜜,软如饴,我取名叫威海胶蜜薯,是迄今为止,所吃到的最美味红薯,心里感恩威海福地,也感恩福建人。

红薯,原产南美洲,西班牙人占领南美之后,把红薯引到其亚洲殖民地的菲律宾,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把红薯设法从菲律宾带到厦门,在福建种植成功,他的6世孙陈世元,把红薯推广到山东胶州古镇。由于这里的土地和气候特别,只要种下去,出来就是佳品。悠悠岁月,黄河上游的肥土,一年又一年地随水流下,那细腻的胶性粘土在齐鲁大地不断沉淀,形成大胶州,农作物都有胶质感,烟台苹果,莱阳梨,胶州大白菜,威海胶蜜薯都有这个特征。

在日本,我也买喜欢买红薯,但味道远不及威海胶蜜薯,日本人多用蔗糖煮红薯。1594年,琉球国宫古岛有位叫長真氏旨屋的人,被台风刮到了中国大陆,1597年,他嗅觉灵敏,返回时从中国带上了红薯秧苗,在宫古岛种植。1612年后琉球各岛纷纷从中国大陆引进红薯,中国慷概相送,从此红薯逐渐遍种琉球。布满火山灰的萨摩藩(鹿儿岛),土地贫瘠,种不了水稻,总打富得流油的琉球的注意,1705年他们把琉球红薯引到萨摩藩种植,获得成功,至今日本把红薯叫“萨摩藩芋”。

我的家乡也有红薯,其甜度不及威海胶蜜薯,但一样记忆深刻。红薯产量高,但那时没有种植自主权,一直要等到生产队秋季统一开挖,统一分配,才能吃上红薯。那一年,腊月天,寒风凛冽,生产队的大人们,无论男女,都得去筑河坝,我们这帮小学生无学可上,就在红薯地里翻剩下的烂红薯头,作为猪饲料,偶有未烂的就当人的食料,一天下来能收获小半蓝。

有一天,我与彭德、胜荣等,照例在红薯地里找红薯头,突然有人喊“发火了!”只见远处浓烟滚滚,我们丢下篮子,朝冒烟处急跑。我们赶到时,大人们已开始拎水桶洒水,明火渐灭,连成一排的茅草屋,依然冒着烟,这时看清发火正是彭德家,他妈妈抱着已烧焦的弟弟,满地打滚,痛不欲生。

江淮之间,冬季阴冷,尿布只能靠火桶烘干。所谓火桶,就是木制的桶,里面放上火盆,盆里放些柴草和火灰,火盆上面架个铁栏。原始的烤火方式,随时可以发生火灾,人在附近的话能及时发现,但在高喊怕苦年月,基本没有防灾意识。我每每想起这一幕,后悔不已,如果当天不去捡红薯头,也许彭德的弟弟不会遇难。

1992年有位老人放了几句狠话,人们心思转到经济建设,几十年间,茅草屋的民房逐渐消失了,火桶也大概成为文物。吃饱的人们,开始讲究如何吃得健康,吃得美。论现代美食,威海胶蜜薯,屈指可数。

2018年12月16日于松户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18077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