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黄文炜:我与《中文导报》
日期: 14年05月3期
黄文炜:我与《中文导报》
简介: 大学所学专业为新闻学,曾供职《福建老年报》。2000年来日留学,2004年获东海大学大学院媒体专业硕士学位,在日本的华文媒体工作数年。2009年开始从事在日华人留学生教育工作,现为名校教育集团名校志向塾理事。同时作为自由撰稿人,为多家日本和中国的媒体撰稿。


对我来说,《中文导报》就意味着杨文凯与张石。与其说对一份报纸有感情,倒不如说对人有感情。

前些年,本人供职于华文媒体时,与杨、张是同行,自然不时在采访中遇上.他们是“中文常在我心中”的忠实实践者,时刻想着挖掘华人新鲜事的劲头让人印象深刻,在日华人的动向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敬业精神让人感佩。

本人在华文媒体供职数年后,由于过于向往“自由写作”,暂时选择了生计和兴趣分离的生活方式,转而从事在日华人留学生教育工作,同时也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多家媒体撰稿。离开华文媒体之后,我承认还是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杨文凯与张石,拜读着他们的文章,他们十几年如一日聚焦“华人新闻”,宝刀非但不老,反而愈来愈犀利,实在是可喜可贺。在日华人有什么大事,他们总在现场。他们与时俱进,现在在微信平台上,每天杨社长亲自为《中文导报》推广各种报道和有意思的内容,本人打心眼里“点赞”。

其实离开了华文媒体,我与杨文凯与张石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于私于公与《中文导报》的缘份都日益加深。

四年前,我在《中文导报》上开了“晴海观”的专栏,虽然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力争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感谢《中文导报》给我提供了一块自由写作的园地,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我享受着《中文导报》给予我的自由。

在3・11东日本大地震过后不久,我给杨社长寄出了一篇稿子,这稿子被以最快速度在《中文导报》上刊出了。题目叫做《我能为日本做些什么》,这是自己作为一名在日华人在日本的危机关头所发出的肺腑之言。感谢《中文导报》让我吐露心声:“当日本遭遇大灾难时,外国人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爱生活的国度——日本?能否和日本共患难?在要求日本给我什么的同时,也要问问,我能够为日本做些什么。3•11之后,我在心里证实了一件事——对日本的爱慕之心已然牢固。”正是在《中文导报》上,我留下了以上“心路证据”。

从公的方面来说,本人供职的名校志向塾在《中文导报》上做广告,而且开辟了“名校教育专栏”。专栏里的每一期稿件都是本人撰稿或者亲手编辑的,有时候觉得自己仿佛是《中文导报》编外的编辑和记者了。业余作者,谁能像我这样每周固定供稿呢,这是值得自豪的事。

现在每周至少给张石老师发一封邮件,发稿并问候。与张老师认识这么多年,早就知己知彼了,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公私分明,在公事公办上是毫不含糊的。今年名校志向塾和《中文导报》出版社联合推出了《名校教育之路》一书,很荣幸。这事让我和《中文导报》的关系又深入了一层,因为这书是本人主编的,里头收录的文章大部分也是本人采访和写作的。主编的第一本书是《中文导报》出版社所出,对报社存感恩之心。

这本书筹备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在今年初出版了。在此之前,与杨文凯、张石多次磋商内容和出版细节。更值得一提的是,涉及到出版书籍的价格等问题,与张老师在电话里、邮件中以及面对面,多回合讨价还价,唇枪舌战,互不相让……不,最终各做一些让步,终于达成了圆满的协议。彼此本质上是文人,偶尔也言商。

有时候张老师采写有关留学生题材新闻稿时,本人就成了张老师的采访对象,提供信息当然是在所不辞。我把“华人新闻”当成是一道风景,在《中文导报》上,有时自己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了,这是奇妙的感觉。

总之,我与《中文导报》的关系还挺复杂的,有时是专栏作者,有时是广告客户,有时是书籍主编……最重要的是,我是忠实读者。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15331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