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青岛千支秧歌队:扭出国家文化名片
日期: 2018/09/28 17:52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市胶州秧歌正由村落空地的地方演出蝶变成“国家名片”。今年6月份,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晚会上,一群来自胶州的小演员们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秧歌表演向世界展现了一道齐鲁独特风韵。如今,在胶东地区红火热闹了300多年的大秧歌,不仅有了新传承,还有了新发展。

如今的胶州,每当夜幕降临,811个村居的文体广场上活跃着800多支秧歌队,无论耄耋老人,还是稚嫩幼童,人人都能跟着音乐扭上几段胶州秧歌。胶州的中小学,几乎都建有胶州秧歌社团,团员们每周都会接受专业训练。除了秧歌社团,多数胶州中小学还开有胶州秧歌课,吴英民等秧歌传承人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解。

“现在,胶州秧歌已经由‘情绪秧歌’逐渐发展为‘情节秧歌’为主了。”胶州秧歌第七代传人姜萍告诉记者,“情绪秧歌”指的是从传统秧歌里找出几个动作,编排一下,所有的音乐舞蹈都能重复用。而“情节秧歌”则是有故事、有情节,因此编创难度大,音乐、动作的唯一性强,但节目质量高、演出效果好。

近年来,胶州着力打造秧歌作品和品牌,每年策划一批创作选题和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作品,胶州秧歌知名度不断提升,逐渐由在村子的小广场演出转而登上了大舞台、进了大剧院,有些知名的秧歌戏还扭到了国外。

优秀作品《豪情鞭鼓俏秧歌》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秧歌乡的故事》作为我省唯一一部戏曲大戏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了两场公演;《俏秧歌》在我省第二届全民广场舞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并代表山东参加了全国广场舞大赛,荣获“最具活力奖”。

“外国人对我们的秧歌也非常喜爱,已经安排了年底去澳大利亚墨尔本表演的计划。”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刘宗涛告诉记者,中心拥有一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为主的胶州秧歌表演队,2011年起,这支秧歌表演队就多次受邀到国内外演出,韩国、意大利、美国、法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曾留下胶州秧歌的印记。(刘 岱)

秧歌剧《秧歌乡的故事》演出现场。邢志峰 摄


青岛六十年老邻居再相聚

9月14日一早,青岛市北区四方街道北岭社区战淑芳老人一家便开始忙活。“约了大家10点来,我得好好把家收拾收拾。”战淑芳高兴地说,今年7月她刚搬新家,这是她第一次邀请老邻居们在新家吃团圆饭。

战淑芳原住杭州路195号,属瑞昌路三角地棚户区改造片区,该片区基本都是老企业的职工宿舍,建筑年代在1955年到1985年之间,大多是筒子楼。如今,瑞昌路三角地已有900余户居民拿到回迁房钥匙,大部分已乔迁新居。

“老邻居们多数选择回迁,都在一个小区,我就邀请大家来认个门。”战淑芳是邻里公认的热心肠,原在老楼院,她就把自己家设为“社区养老互助点”,如今,搬进新家后,这里又将成为邻居们的新聚点。战淑芳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她和邻居们都住平房,她家12平方米的小房里住了老少三辈;上世纪80年代,平房原地改造,邻居们住进了筒子楼,她家的小房子变成52平方米的大房子;如今,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电梯房,还能做邻居,这就是缘分。

临近10点,老邻居们陆续赶到战淑芳家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拿手菜,一见面还熟悉地称呼对方小名,场面好不热闹。“我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72岁。做邻居五六十年,孩子们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谁家有个事大家都去帮忙,如今相别4年又做回邻居,真好!”王汉珍夫妇翻看着战淑芳家的老照片,不禁感慨道。

中午11点,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老邻居们举起酒杯,再叙邻里情,一起庆中秋。(余瑞新)

老邻居们吃团圆饭。 余瑞新 摄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59/17882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