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蜗居崂山,把石碑“拓进”博物馆
日期: 2017/06/29 12:55

青岛传拓师李继伟钻研非遗技艺 他说这是与古人的对话

提起传拓,很多人觉得陌生。但在中国的历史课本、字帖中,都有传拓的身影。如何将石碑或者文物上的文字拓下来,是一门技术活。李继伟,就是青岛的一位传拓师。

 

李继伟在崂山上将石碑上的文字制成拓片

上墨环节至关重要

记者联系李继伟时,他已经在崂山上“蜗居”了半个月之久。如今,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崂山太清宫内的石碑已全部“搬”到了宣纸上,一张张宣纸将石碑的内容清楚地复制下来。不久后,这些宣纸将一起入驻青岛市博物馆。每天从早上开始,李继伟就开始清洗碑文、上纸、上墨,然后用拓包均匀有力地扑打。通常情况下,一块长3米宽1米的石碑,李继伟一天只能拓三块。

看似枯燥的工作,在李继伟的眼中却十分有趣。“因为我本身很喜欢动手,两年前我开始研究传拓,在2016年受教于非遗传承人、中国传拓名家裴建平先生。”李继伟现在是青岛市手工艺协会理事、当代手工艺术家,出于对传拓的喜爱,他曾经多次到外地学习这门技艺。“传拓看似很简单,其实需要很深的功夫和经验。 ”李继伟饶有兴致地介绍,在传拓的过程中,上墨的环节十分重要,墨太多了会浸透宣纸,从而污染了石碑,破坏了无法复制的文物。上墨的量不够,又很难将石墨上的字顺利拓下来。所以,李继伟的每一次上墨都慎之又慎,在揭开宣纸时又要十分小心,因为稍有不慎宣纸破碎便前功尽弃。

用李继伟的话说,传拓是自己追逐的一个梦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石碑等无法搬进博物馆或者课本,但是传拓可以把石碑上的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欣赏。

李继伟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一起

野外传拓考验耐力

拓片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从色彩上又分为墨拓与朱拓两种,是当今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想要成为传拓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野外作业的时候,传拓受天气影响非常大。”在崂山上制作拓片,李继伟团队每天都要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人们在爬崂山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字都刻在了大石头上,这些石头有的特别高,这很考验我们的耐力和毅力。”李继伟经常要借助梯子制作拓片,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完成一张拓片后,上衣往往已经湿透了。如果遇到了刮风天或者下雨天,又会给传拓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

在别人看来,野外传拓是一件苦差事,但李继伟总是乐在其中。每当完成一块拓片,他会仔细读一读拓片上的文字。“通过拓片,我能够看到很珍贵的文字。”李继伟告诉记者,每一次传拓其实就是和古人的对话,而非简单的复制。
如今,和李继伟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青岛的书法家和一些大学生等也迷上了传拓,他们经常在一起沟通技术。李继伟说,传拓是一块待挖掘的璞玉,需要人们来关注和参与。(于波)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59/17120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