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十竹菁华绽放日本 东方文化再谱华章
日期: 19年07月3期
十竹菁华绽放日本 东方文化再谱华章
中文导报讯 2019年7月9日至14日,“十竹斋东方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标志着十竹斋木刻水印作为中日两国交流的“文化大使”,在诞生四百年后首次大规模成系统地走进日本。本次活动由南京十竹斋和NPO法人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



“东方文化之花”《十竹斋笺谱》雕版水印展祝贺会,7月13日在银座中央美术馆盛大举行—这是“十竹斋东方文化艺术周”活动的高潮。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参赞石永菁、原内阁金融邮政大臣自见庄三郎、立宪民主党众议员议员末松义规、南京十竹斋画院董事长陈卫国、著名鉴定家萧平等中日嘉宾分别致辞。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刘洪友代表主办方主持了活动。

以“东方文化之华——十竹斋笺谱雕版水印展”为核心活动,十竹斋艺术代表团十余位学者和艺术家,与日本艺术界、学术界、读书界和社会名流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东京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先后举办《十竹斋笺谱》收藏仪式,中日多家主流媒体对艺术周系列活动给予高度关注。





一、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象征

日本与中国毗邻,自古以来其文化艺术都深受中国影响,而书画作品无疑是重要的凭借。包括笺谱、书画谱等在内的十竹斋作品,自江户时代起就大量进入日本,

根据《日本江户时代中国画谱传入考》所整理的长崎书目文献中的传日画谱可知,十竹斋笺谱、书画谱等作品,在刊刻发行后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已东渡日本。从宝历9年(1759年)至安政6年(1859)的100年间,由长崎传入十竹斋系列作品,次数不少于18次,传入数量近百套。

十竹斋系列作品,因其精美高超的技艺、对东方人文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诠释而深受日本文化爱好者和藏家的喜爱,成为许多人追求优雅东方生活的对照和标志。由中国传入的原刻作品,显然无法满足日本市场的需求,自18世纪中期开始,在日本坊间对十竹斋书系列作品进行了大量摹刻与传抄。

直到20世纪,十竹斋笺谱依然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和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1934年7月,日本和光学园的小学生们,通过内山书店的内山嘉吉先生,向鲁迅先生赠送了自己的版画作品,而鲁迅先生也将一部刚刚印制完成的《十竹斋笺谱》作为答礼回赠日本小学生。如今,日本孩子们的作品仍保存在北京的鲁迅博物馆。这段围绕《十竹斋笺谱》的佳话,成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史的象征。

本次“十竹斋东方文化艺术周”,无疑在中日文化交流上,又书写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浓重一笔。







二、日本各界名流广泛关注

本次“十竹斋东方文化艺术周”活动,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包括前首相海部俊树、鸠山由纪夫等社会名流和中日友好人士,分别会见代表团成员,向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7月8日晚,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在东京设宴,欢迎代表团全体成员。

鸠山由纪夫先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往来,坚持中日友好大原则,极力呼吁两国应和平解决包括领土纠纷在内的各种问题,避免使用武力,并共同致力于东亚安全的构筑,为促进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晚宴由全日本华侨华人联合会名誉会长、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海外特邀代表刘洪友先生主持。鸠山先生致欢迎词表示,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方面日益频繁的民间交往,既是两国文化关系源远流长的具体体现,又可以为中日友好创造新的、更融洽、更多元的空间。



十竹斋画院董事长陈卫国对鸠山先生表示感谢。他表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前几天G20在日本成功举办,我们又带来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艺术珍品到日本交流,意义非凡。作为一个具有四百年历史的文化老字号,十竹斋愿意在新时代为中日友谊和东亚人文艺术发展贡献绵薄。陈卫国向鸠山由纪夫赠送了刚出版的《十竹斋笺谱图像志》,欢迎鸠山先生及其他日本友好人士在恰当时候来南京十竹斋参访,鸠山由纪夫愉快接受了邀请。

著名书画鉴定家、江苏省文史馆书画院院长萧平代表学者专家发言。萧平说,中日文化交流可以绵延到一千多年前,鉴真和尚不畏艰难多次渡海,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品带到日本。日本文化艺术受中国历史传统影响深远,文化根脉相连,而日本文化对中国艺术创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东方版画艺术精华的十竹斋笺谱,在四百年后重刊,是一件文化盛事。我们把它带到日本,希望带给日本人民惊喜,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





7月11日下午,十竹斋艺术代表团一行专程驱车前往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办公室,拜会了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为他介绍了《十竹斋笺谱》复刻与日本展览的相关情况。

海部俊树先生是日本著名政治家,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从1960年起担任日本国会众议员长达49年,并于1989年至1991年出任日本首相。作为第一位去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曾经近20次访华,长期坚持中日友好的方针,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4月首届中日赏樱大会期间,海部俊树来到南京,为中日两国过去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向南京人民道歉,祝愿两国人民友谊之花永远盛开。



十竹斋艺术代表团向海部俊树先生介绍了十竹斋笺谱的历史渊源、雕版刊印工艺、审美情趣以及本次东京“十竹斋艺术周”的相关情况,并赠送了《十竹斋图像志》,衷心祝愿这位一生坚持中日友好的老人健康长寿。海部俊树先生仔细欣赏了《十竹斋笺谱》的部分图案,对来自中国的古老艺术在今天重现光辉表示赞赏。在十竹斋笺谱“入林·朱帔”笺纸上,海部俊树欣然写下“十竹菁华”的题词,表达美好祝愿。

此外,包括日本皇族葛城茂敬先生在内的各界名流,也先后前往位于银座的中心美术馆“十竹斋笺谱雕版水印展”展场参观交流。








三、日本学界高度评价

作为对日本近世美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华文化瑰宝,本次十竹斋笺谱走进日本活动,也受到日本学术界高度关注。7月10日上午,日本中国版画史权威小林宏光教授莅临展厅,与刘洪友、萧平、赵前、薛冰、陈卫新、朱德玲、阎明罡、陆远等中国学者和艺术家就中日版画渊源、十竹斋笺谱艺术及其现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驻日大使馆詹孔朝总领事看望了十竹斋艺术家和学者。

小林宏光先生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术史研究博士学位,归国后长期担任日本上智大学教授、名誉教授,专业领域为中国绘画史、近世中日美术交流史等,他也是日本中国版画史研究权威,其著作《中国版画史论》曾获得全日本美术史研究最高奖“国华奖”。

小林宏光教授表示,公元十八世纪以后,一度陷入低谷的中日文化经济交往开始逐渐复苏,主要来自江浙地区的众多书画作品,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史发展以及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就包括《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

小林教授认为,在当时进口的众多画谱中,十竹斋作品影响巨大。首先,是它在技法方面的影响。当时,日本浮世绘虽已发展到手工着色的“红印绘”和“合羽版”(即采用防水桐油纸或涂柿核液的粘合纸版,用漏印法套印)等套色版,但仍未出现木版多色套印。十竹斋的笺谱和画谱的两大发明,即“拱花”和“饾版”。这种真正的木版技巧,其精美和绝妙的高超技艺扩大了江户和大阪的浮世工匠们的眼界,不仅在技法上,而且对整个日本近代印刷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便是作为画帖而对众多的花鸟画和装饰画在构图方面产生的影响。十竹斋的色彩鲜明的花鸟画,理所当然地成为设计面向江户时代上流阶层的手工艺品时具有吸引力的素材。到了十八世纪后半叶,当浮世绘画家中出现了铃木春信后,“锦绘”才开始有了日本独特的样式,并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锦绘”在绘画和出版这两大领域内,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时代潮流。

小林宏光教授说,20世纪以来,日本艺术家和印刷机构曾多次重印《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成为日本民间,特别是具有较高审美水准的上层社会钟爱的艺术品。但日本艺术界长期以来对十竹斋系列作品的雕版刻印工艺并不了解,无疑是一种巨大遗憾。如今,南京十竹斋画院重刊具有四百年历史的《十竹斋笺谱》,并远渡重洋将其带到日本展出,受到日本美术界、文物界、读书界等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座谈会前,《十竹斋笺谱》复刻专家刘坤向小林宏光教授展示了精美绝伦的雕版,并演示了印刷技巧。小林宏光教授在一张印制完成的笺纸上欣然为十竹斋题词。





四、顶级大学和博物馆收藏《十竹斋笺谱》

艺术周期间,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日本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以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先后举行了己亥重刊《十竹斋笺谱》收藏仪式,标志着重刊《十竹斋笺谱》受到日本主流文化界的好评与认可。

7月9日下午,东京大学收藏仪式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举行。

南京十竹斋画院董事长陈卫国和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桝屋友子互相交接了笺谱和收藏证书。著名鉴定家萧平在收藏证书上补记第“一百十三号”。



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桝屋友子说,她对这件作品重刊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震惊,无论从技艺传承还是艺术表现、文化内涵各个方面,都太精彩、太珍贵了。东洋文化研究所会认真爱惜和保存这部作品,认真研究和传播,希望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收藏和传承价值。东京大学的邮政号码是113号,这个号码意味着东方文化的交流、传递、传承,和十竹斋带来的四百年文化艺术相呼应。

十竹斋画院董事长陈卫国感谢桝屋友子所长和东洋文化研究所对《十竹斋笺谱》的厚爱。他说,十竹斋和日本的艺术交流,特别和包括浮世绘在内的日本版画的交流影响非常深远。今天我们重刊再造这部《十竹斋笺谱》,在此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的一个见证。东洋文化研究所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研究非常专业,积淀深厚,对十竹斋版画也非常熟悉。希望本次收藏《十竹斋笺谱》,为双方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亮点。

7月12日,东京国立博物馆也举行仪式,收藏来自中国南京的己亥重刊《十竹斋笺谱》,收藏编号为第五号。这个数字源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成立时间为明治五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1872年创建.原为东京汤岛圣堂的文部省博物馆,1889年改为帝室博物馆,1900年又改名东京帝室博物馆,1952年定名为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位于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北端,内有本馆、东洋馆、表庆馆及法隆寺宝物馆4个展馆共43个展厅,陈列面积 1.4 万余平方米,约有11万件收藏品,其中国宝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托保管的文物。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上万件。己亥重刊《十竹斋笺谱》会成为新的精彩。





五、东方文化再谱华章(开幕式+庆贺会)

“十竹斋东方文化艺术周(东京)暨《十竹斋笺谱》雕版 水印展”庆祝会,于7月13日上午十点半,在日本东京银座中央美术馆隆重举行。各界嘉宾和新闻媒体近300人出席庆祝会。日本外务省、海部俊树、鸠山由纪夫、高村正彦、国际艺术家联盟等日本机构及友好人士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江苏省侨务办公室、南京金陵文化保护促进会、中国嘉德国际日本代表处等赠送了祝贺花篮。

庆祝会由日中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刘洪友主持。

十竹斋画院董事长陈卫国致欢迎词。陈卫国说,一周来我们和日本的学术界、艺术界、收藏界、博物馆之间诸多交流,深深地感受到十竹斋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纽带,日本浮世绘版画和十竹斋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今天更是在现场感受到了这一文化纽带的强大魅力。感谢日本朋友对十竹斋的珍爱,希望《十竹斋笺谱》在日本的故事能够更加美好和精彩。南京古籍收藏协会会长、十竹斋传习所所长薛冰介绍了重刊《十竹斋笺谱》的工作情况,他说,我们这几天实地看到了日本朋友以各种形式重现的十竹斋作品,非常感动。我们带着按国家图书馆明代崇祯年初刻板重刊的《十竹斋笺谱》跟大家交流,力求最大限度地重现最初的风貌,让今天的人们更加直接地感受东方文化的美好。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参赞石永菁、日本国原金融及邮政大臣自见庄三郎、 日本众议院议员、外务省书记官末松义规分别致辞,他们对为期一周的“十竹斋 东方文化艺术周(东京)”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赞赏和祝贺。






石永菁代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对“十竹斋东方文化艺术周”圆满举办表示祝贺,她说中日之间的关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她赞扬和感谢南京十竹斋到日本举办这个活动,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一个新的亮点。十竹斋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深受日本朋友的喜爱,《十竹斋笺谱》精美优雅,充满了东方文化故事和浓厚气息,相信更多的日本朋友会通过了解十竹斋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经典、工匠工艺,更加加深交流与合作。

自见庄三郎说,他本人自1970年代开始至今参加了很多中日之间的各种交流 活动,见证了四十年来的中日交往史。他担任议员以来,在各个方面跟中国都有 沟通。在当下的环境下,民间文化交流尤为重要。希望像十竹斋这样的精美的艺 术交流活动可以变得越来越多,对两国的发展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众议院议员、外务省书记官末松义规说,他是福冈人,福冈是日本与中国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他的母校一桥大学现在有非常多的学生在学习中文。日本和中国共享了汉字文化,交流中有更多的亲近感。《十竹斋笺谱》雕版水印展览这种活动让汉字文化的表达更加深刻和美妙,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举办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日中文化交往更加发扬光大,。

庆祝会上,陈卫国董事长将一本中英日文出版的《十竹斋笺谱图像志》赠送给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石永菁代表使馆受赠图书。

著名鉴定家萧平致辞并邀请大家举杯,祝贺“十竹斋东方文化艺术周”圆满成功举办。





庆祝会后半场,由日本书字文化协会、同源中文学校的40名日本小朋友和在日华侨子女一起,用十竹斋笺谱和中国宣纸创作和书写了唐诗宋词、给父母的祝福、自我励志的短句等等。中日学生现场挥毫,或展示书道书艺,或在十竹斋信笺上书写心愿,让传统成为时尚,焕发新的生命力。孩子们认真的态度和精美的作品受到了现场艺术家们一致好评。





当天出席庆祝活动的还有:日本国前首相海部俊树秘书官松本彧彦、日中友好协会常务理事永田哲二、日本经济协会总务部长后藤雅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桝屋友子、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曹山宝积寺主持养立法师、江苏省设计学会副会长陈卫新等。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人民中国、日本政经往来民评社、瑞士BZ报 社、日本修美杂志社等二十家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35/18323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