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华文作家参加国际研讨推动海外传播
日期: 17年06月2期
日本华文作家参加国际研讨推动海外传播

中文导报讯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移民作家笔会”,4月21-23日在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召开。这次盛会是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现代文学馆、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会、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


来自世界各地及全国各省市的80余位华文作家、学者围绕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认同与海外传播、新移民文学理论与批评展开交流、研讨。日本华文文学笔会代表——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名誉会长、著名作家华纯女士、留日海归、著名诗人李占刚(李战刚)博士、日本华文作家、评论家王海蓝博士与会并在论坛发言。

 



南昌大学陈公仲教授,美国华文作家、前《彼岸》杂志社副总编王威先生,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美国华文作家、华人基督文学艺术者协会主席施玮女士,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王艳芳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陈公仲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新移民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近10年来,题材的开拓、历史厚度和人性深度的开掘等都显示新移民文学进入了一个转折点。美华作家王威聚焦“新移民华文文学的海归现象”,通过一系列现象论证了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呈蓬勃发展之势。杨剑龙教授在题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国际视野与家园情怀”的演讲中指出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认为与大陆作家相比,海外华文作家拥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并指出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创作心态的把握上应多注重的若干问题。朱双一教授解析了台湾作家李乔创作的小说《情天无恨——白蛇新传》,认为白素贞代表了人文、人性的生活方式,与失去赤子之心的“老人”许宣及压抑人性、偏于神性的法海进行抗衡。王艳芳教授的《族群·自我·性别——谢雪红书写研究》,从族群叙事下的政治争拗、革命叙事下的自我塑造、身体叙事中的性别政治三方面探讨了谢雪红书写为之塑造的三种不同形象,并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下考察了不同书写背后的权力关系。

 



在“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海外传播”的专题论坛上,先后有45位作家和学者做了发言。近30年来,华文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验、建构中国形象方面有了深厚的积累,也在认同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学者庄伟杰围绕中国经验如何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一问题,对比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书写的差异性,认为有必要重拾中国文化之魂,抓住文化之根,传达出超越种族、宗教、时空的人性力量。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白舒荣女士认为,作家、评论家、出版社、地方政府等创作主体和传播媒体的共同作用促成当下华文文学发展的繁荣局面。江苏师范大学方艳摒弃了中日文化同源的观点,深入探索中日文化的基因变异。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张凤以代表作家作品为例,论析了北美华语作家作品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中国社科院刘大先具体论述了中国文学的传播对世界文学的多重影响。在他看来,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有几个层面的传播:一个是在具体的层面,一个是在语言和意象的层面,一个是在思想和价值的层面。中文和华文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华文写作将来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加拿大华文作家张巽根、美国华文作家、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主席海云、泰国华文作家、泰国《中华日报》文学副刊主编梦凌、美国华文作家、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周励、捷克华文作家、捷克华文作家协会会长老木、美国华文作家叶周、美国华文作家、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主席、《红杉林》杂志的总主编吕红、美国华文作家应帆、美国华文作家、拉斯维加斯时报》主编王菁野、美国华文作家黄鹤峰、美国华文作家薛海翔、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基金会主席、华文作家戴小华、德国华文作家高关中、匈牙利华文作家、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张执任、香港作家、《香港文学》主编陶然、西班牙华文作家张琴、德国华文作家、德国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刘瑛、日本华文作家、日本华文作家华纯、李占刚等及国内学者纷纷结合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对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在“新移民文学理论与批评研讨”的专题论坛上,21位海外及国内作家、学者就新移民文学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构建作了发言。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曹惠民教授对当代日本华人写作的历史进行了较详细的梳理,敏锐指出东北亚文学(日、韩、朝)华文文学与东南亚、欧美、大洋洲华文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同中之异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更为深沉而微妙;在一个国际化程度越要越高的当今之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日本,都不需要“哈日”“仇日”,而更需要“知日”。吉林大学白杨的研究独辟蹊径,她认为韩国华文作家许世旭的创作代表着从古典向现代的迈进。围绕具体作品,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与分析:复旦大学陆士清详细评述了美华作家施玮的情爱长篇小说,提出了从榜样引导到价值引导的观点。华南师范大学凌逾分析了少君的微脸网络叙事,她认为有别于一般的网络文学,少君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矿业大学朱云霞则从少君的《人生自白》谈起,指出网上和纸上互动传播为文学传播和文化建构提供了多元途径。中国海洋大学温奉桥评述了黄鹤峰的长篇小说《西雅图酋长的谶语》,深入发掘了华语书写的可能和限度。南京师范大学王文胜认为陈谦的新作《虎妹孟加拉》,是其对中国人心中“美国神话”的一次回望。德州学院丰云、吉林大学杜未未分别就陈谦小说《无穷镜》中的复调叙述和“镜”的隐喻进行分析。东南大学张娟、天津理工大学的杨会分别就陈河《甲骨时光》的身份叙事和跨文化写作进行研究。


评论家、美华作家、国际新移民笔会会长陈瑞琳女士站在历史的角度,回顾并梳理了新移民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美国华文作华人基督教文学艺术者协会主席施玮谈到了新移民文学的可能与路径,强调新移民作家通过地域优势、语言优势拓展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强调以新移民视野看中国历史、写中国故事。澳大利亚华文作家、评论家、澳大利亚翻译学院倪立秋女士和日本华文作家王海蓝博士分别就华人女性海外生存空间及日本当代移民文学发表了精彩见解。


本次论坛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华文文学笔会代表首次集体参会,他们的会议发言也引起广泛关注与共鸣,成为论坛亮点之一。华纯女士详细对比了日本俳句和汉俳句的异同,探索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李占刚博士结合新诗作《花见》和留日时期的诗作《我们称之为“留学”的状态》,围绕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及其变迁进行了深入解读。王海蓝博士通过对日本移民文学概念的界定来借鉴和思考中国/华语移民文学创作与研究,提出了“越境文学”的概念,为中国当下新移民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参照,开拓了国际视野。


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做了会议总结发言。他的发言表达了与会作家、学者们的共同心声,即海外华文文学领域的作家和学者应对中华文化具有强大自信以及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担当意识;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具有美好前景。

(李占刚 整理报道)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7/17075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