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数字化生存?我们这代人将以何种方式永生
日期: 2018/02/09 16:05
来源:钛媒体

Netflix又要推出神剧了。在前几天的超级碗上,Netflix播放了新剧《副本:碳变》的预告片,如此重金投入,让全世界都对这部新剧充满了期待。

和《西部世界》一样,《副本:碳变》同样是一部科幻作品。故事建立在未来世界,意识的储存和转移已经可以实现,人类只要支付得起资金,就可以通过在躯壳之间转换来实现永生不死。于是在碳变的世界中,永生不死的权贵掌握了绝对的权威。故事就在这样背景中展开。

在春节之际,我们不妨来讨论这个被人类幻想了千百年、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对其充满向往的词汇——永生。

为什么我们终将走向死亡?

古人寻仙问药,今人将冷冻住自己的身体。这么多年了,虽然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但长生不死这一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从生物学上来讲,由于我们基因组天生存有不稳定性,在不断复制的过程中会有错误产生,但随着我们肌体的衰老,修复能力逐渐变弱,错误逐渐累积,人也渐渐走向死亡。另外,我们的染色体上还有一种名为“端粒”的东西,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进行消耗,端粒消耗完了,细胞也就无法再进行分裂并走向死亡。

总之,从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质来看,肉体走向衰老并随之带来各种疾病是我们终将死亡的主要原因。

想要实现永生,大概只有两种方式,要么解决肉体的问题,要么绕过肉体的问题。于是,目前关于永生的研究(或者说想象)大概也分为这两个方向,维持肉身不腐,或者想办法让精神永存。

永生真的存在吗?脑容量限制下忒休斯悖论

古代帝王喝下含有水银的仙药,或是伯爵夫人将处女血涂在自己脸上,这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肉体的保质期。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找到了稍微正确的方向,最起码不至于求长生不成,反倒毒死自己了。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生物以及癌细胞有着无限自我繁殖的功能,或许未来有一天可以探寻到其中的秘密,突破端粒、基因组合错误等等人类天生的限制从而实现永生。

另一种正在逐渐实现的方式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人造器官去替代人身体上已经衰老和病变的器官。现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3D打印的人造心脏,科学家还制造出了和传感器连接,可以有真实触感的人造皮肤。相比突破基因上的限制,不断用替换器官的方式延长寿命更接近现实意义的永生。如果有足够强的经济实力,替换器官所延长的寿命实际上是在为你争取时间,等待科技的进一步进步来用其他手段延续生命。

但这就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要知道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随着寿命的增长,我们会不断遗忘过去形成新的记忆。这就又陷入了忒休斯之船的悖论,当一条船上的所有零件都被替换过了,这条船还能算是原来的船吗?

同样,当我们的生命不断延续,但却不断遗忘过去的事情,活到300岁我们,和30岁的我们还算是同一个人吗?

脑机接口不能让《黑客帝国》成真,人类如何才能数字化生存?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方向——精神永生,也就是数字化生存。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我们都见过类似的概念,比如卫斯理在《原子空间》中写到的永恒星人,没有生与死的概念,人人都以电波的形式存在。还有《黑镜》中描写过的,人死之后精神生存在云端,以数据的形式活在任何一个年代。

既然肉身不腐如此困难,那么我们有可能保存自己的意识,像科幻小说中那样活在虚拟世界中吗?甚至像《副本:碳变》中一样,把自己的意识转移到另外一具肉体中吗?

可最大的问题是,要如何才能保存意识呢?在大多数作品的设计中,脑机接口通常被用来上传意识。主角只要戴上个头盔,就能像使用U盘一样读取脑海中的一切。这里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脑机接口的作用绝不是为了读取人脑中的数据,而是为了读取人脑发射出的信号。

我们的肢体行为都是由神经元信号控制,脑机接口的作用之一就是将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再编码,转换成操纵机械的指令。已经出现的一些案例,如通过脑机接口打字、残疾人通过脑机接口踢球等等,都是这种技术的尝试性应用。

脑机接口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模拟信号刺激大脑。说白了就是仅仅通过发射信号,在人脑中形成痛觉、快感等等感官刺激。当然这一技术的发展还在萌芽时期,不过理论上来讲,还是可以实现让大脑活在虚拟世界中的。

可是活着,并不代表“你”活着。你的意识能受到刺激,却没法证明这就是你的意识。因为你的行为不再具有你的特性,不会承载着你的记忆和习惯,所受到的刺激也仅仅停留在感官和生理上,这样的永生,相当没有吸引力。

多发几条微博吧,或许将成为你永生的必备材料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呢,虽然没办法主动去读取一个人的意识,但我们已经可以收集到一个人在世界上留下的所有痕迹:言论、外貌、生活经历、喜好……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学习,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数字世界“再造”出这个人。

俄罗斯一位名为Kuyda的工程师就利用类似的技术,收集起一位去世好友与自己的聊天记录,开发出了一个聊天机器人,和这个聊天机器人对话时就好像在和去世的好友对话。

相比以上提到的所有方案,这种方式可能是未来几十年内最经济可行的永生方案。通过机器学习,只要有一段音频、一段视频,加上一些社交网络上的数据,人工智能就能轻松模拟出我们的音容笑貌。虽然我们自己已经不再能有所感知,但我们还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程序中,甚至能通过社交网络和全世界交流。这种永生的成本,也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这样“活在别人心中”的永生方式完全违背了永生的真正含义,不过电影《超体》中曾经探讨过生命的终极目的:生命永远在和时间赛跑,渴望在时间维度上获得永恒,只是这种目标不能实现,于是我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让文化、知识不断传递,让一代代人不断获得进化,代替上一代人完成与时间的竞赛。

如果遵循这一逻辑,朝生暮死的蜉蝣一生只为交配,却也是在让下一代帮自己完成“永生”这件事。

或许现在的我们 “正在永生”,依靠一代又一代累积下来的基因与经验,与残酷的时间进行搏斗。虽然这项伟业还未实现,但好歹我们也与时间打了个平手。

为自己鼓掌吧。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8/17495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