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画家王小燕:文化交流有信使 衔来春泥更护花
日期: 19年06月2期
作者:杨文凯

谈艺录:艺术创新 不断攀登
促友好:成为中日交流民间大使
亲孝行:侍奉国宝级父亲感天动地
燕和会:弘扬中国画艺术殚精竭虑

著名旅日画家王小燕,生于西安,从小受到父亲、著名画家王子武先生的教育和熏陶,在绘画方面表现出天分。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日,于东京艺术大学师从日本画巨匠加山又造,对现代水墨画的线条、色彩、意韵、境界等有了更深刻领会。多年来,她在绘画上形成了雄浑、厚重的艺术风格,在旅日中国画家中独树一帜,其创作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各领域,创作范围横跨中日两国,还有欧洲的景致,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从90年代开始在日推出高规格个展,到后来组织“燕和会”的协会展,再到近年策划“燕和国际中国画学会”的大型综合展,王小燕一路走来,艺事与日精进,视野不断开阔,她本人也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成绩有目共睹。

近年来,王小燕除了往返于中日之间促进友好文化交流外,更多时间常驻深圳以照顾年迈的父亲、长安画派领军人物、中国画巨匠王子武先生,其“亲孝行”孝心之举传为佳话。王小燕还在画界及侨界担任了重要职务,成为归侨界的新星。

谈艺录:艺术创新 不断攀登

《中文导报》追踪报道王小燕在日艺术近三十年的轨迹,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早年旅日期间,她通过每年举办“王小燕绘画展”和“燕和会中国画展”等,把风格独特的绘画艺术传播到日本社会。

虽说每年举办个展,已花费不少心思,但真正让她用心用功的,还是绘画手法和创作风格上的求新求变。在父亲王子武先生的悉心栽培下,在导师加山又造的细心指导下,具有优秀绘画潜质和艺术感悟的王小燕找到了自由创作的途径,形成了女性画家少有的粗犷、厚重与凝练的艺术风格。

从小跟随父亲习画,王小燕打下了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她笔墨淋漓厚重,对色彩出奇敏感,作品依稀透露出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的交互影响。来日后,她开始在中国画和日本画之间、东洋绘画和西洋绘画之间寻找结合的可能。师从加山又造,更让王小燕深刻领会了大师不蹈寻常,求新奇求变化的艺术精神。她在创作上力求创新,画面虽仍以线和墨为主,但中国画颜料、日本画颜料甚至油画颜料并用,呈现出一种开阔、酣畅的境界。王小燕认为,绘画创作要百花齐放,为求艺术创新,需要吸取中西方优秀绘画之精华。

王小燕的作品涉及人物、花鸟、山水,更长于欧美风光写生,用东方的笔墨和颜料来表现西洋绘画的境界,效果新奇。王小燕的题款,深得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漆书的真意,对于现代中国画家尤其是女性画家来说,这种趣味是一个难得的异数。王小燕也喜欢米罗、梵高、莫奈等西画大师,她的色彩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是印象派在东方绘画中的还原。

喜欢自然,更喜欢人物。受到父亲的影响,王小燕在人物绘画方面用功甚勤。如表现加山又造的《艺术大师》、表现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的《共生的建筑》、表现埼玉县知事土屋义彦的《天地有情》等,无不风神毕显,精气飞扬。就像父亲笔下那些人物画杰作一样,王小燕的人物作品也在造型之外,追求表现人物的特点、神情、个性,追求心灵之间的感受,追求长年相处中生成的感动瞬间。她的每一幅创作都首先要感动自己,这种创作心态显得无比本真。

王小燕的每一幅作品都深深地浸润着自己的情感,表达出生命的喜悦。她对《中文导报》表示,无论画什么题材,自己都喜欢有生命力的东西,希望表现出生的喜悦。她笔下的人物肖像,相扑力士小锦、绘画大师加山又造等,无不神形兼备,充满着生命力。王小燕在加山又造生前有幸为他造像,着重刻画了大师的艺术精神和超逸仙气,塑造了大师虽然身形弱小,但内在的精神世界却十分浩大的气象,作品气势磅礴。

王小燕曾在个人画展的序言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她写道:艺术是艺术家的热情投入和冷静思索汇成一体的产物。绘画作品的高低,不在于表面的精致和华美,而在于作品是否浓缩性地表达了画家的内心。内心的净化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真善美”是艺术家及作品不可缺少的要素。绘画作品在传递给观众一个美的世界的同时,还应该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畅游。艺术的道路并不平坦,犹如上坡,永无止境。唐代的高僧历经苦难,去西方旅行,为求真经。艺术家也应抱定求得真经的精神,在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行不止。

为人物造像以外,王小燕在表现日本人喜爱的樱花和富士山等题材时,提供了全新的观察和理解视角,也呈现出浓郁的个性化色彩,令人惊喜。王小燕的山水画是她多次写生的升华,每一幅作品都经过一个长期酝酿的过程,相同的题材总有区别于其他画家的亮点。

在日本,富士山是著名的神山,是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变化多端,每个季节、每天、每时,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面貌,进而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日本很多画家终生都以富士山为题材,不同画家笔下的富士山千变万化。王小燕笔下的富士山有独特的韵味,颜色是红色的。在一次写生时,她发现表面全是火山灰的富士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现为红色,深感震撼。很多日本人对她独特的“红富士”叹为观止。

王小燕擅长画牡丹、樱花等,鲜艳的牡丹和绚丽的樱花,在她的笔下多姿多彩,色调鲜明,异常精美,让人感到怒放的生命力,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所谓“画如其人”,这与她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有关。王小燕性格开朗、内心纯洁,对人热情,总是从好的方面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些都体现在她作品中,让人感到丝丝暖意。

促友好:成为中日交流民间大使

王小燕的旅日经历,前新华社驻日记者何德功曾有详细报道。著名旅日画家王小燕是中国画界“国宝级”人物王子武先生的掌上明珠,从小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学画,领悟到了传统中国画的真谛。1988年东渡日本留学,1990年考取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研究生,师从加山又造先生,成为其得意弟子。

报道称,名师出高徒,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独特的经历,形成了王小燕别具一格的画风。她的作品既有传统中国画的韵味,又有日本画的精致,意境深远而又惟妙惟肖,细腻逼真。她的人物画多取材于身边生活的人物,父亲王子武、导师加山又造,平常深入交往的人都是她画作的题材。加山又造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王小燕在一张大纸上给我画肖像,用毛笔蘸墨认真地描绘,那专心致志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是感动”。

然而,王小燕并非机械地描摹,而是把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呈现在人物画里,在形似的基础上更重视传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此,很多日本学生和朋友,都把她画的画像印在名片上,认为画像比照片更美,更能体现自己的特点。他们为拥有王小燕这样的老师和朋友感到骄傲,在向别人恭敬地递上名片时,总是不忘对画像的作者发自内心地称赞。

旅日20多年,王小燕绘画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她几乎每年都在东京最繁华的银座、新宿等日本代表性百货店:三越、高岛屋、伊势丹等美术画廊举办大型展览,这是中国画家、甚至是日本画家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里的办展条件很苛刻,艺术家必须在日本有很高知名度,能够吸引眼界颇高的顾客。不少名人如日本生命的社長、三菱银行的总裁、日本经济新闻社的社长、日本航空公司和一些著名企业家都是王小燕的粉丝。

和日本画家相比,王小燕不是因为名气大,而是作品打动人心,让人甘愿耗费巨资求其作品一幅。在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坏之后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里,日本人普遍捂紧钱包,很少有画家能做到这一点,这充分说明王小燕的作品富有突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王小燕取得这样的成绩,加山又造认为是“在父亲遗传给她天才灵性的基础上,对传统中国画执着追求,对日本画认真研究,艰苦奋斗、摸索创新的结果”。

王小燕是真正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中国画家,也是促进中日交流和互相了解的桥梁。本世纪最初十年,王小燕除了在日本多个代表性画廊举办个展外,还每年组织“燕和会中国画展”,广受好评。“燕和会”前身是“王小燕中国画会”,由王小燕与日本画家和爱好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起成立,其特点是在中国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油画和日本画的技法,博采众长,独树一帜。

“燕和会”积极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王小燕不仅教习日本书画爱好者中国画,还带领他们到中国写生,教他们中文。在王小燕的学生中,既有企业家,也有医生、律师等各行业的佼佼者。每年一届的“燕和会中国画展”就是为日本学生们举办的。王小燕表示,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绘画艺术史上,既相互借鉴又互有不同。燕和会的创作突出了传统与当代并存、共性与个性兼具的特点。她希望通过笔墨为促进中日民间友好添上精彩一笔。的确,这些日本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画风,即在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画的特点,表现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和自然景象。画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花鸟虫鱼静中有动,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燕和会的不少成员和学生在日本很有身份和地位,跟王小燕学画20多年,有的学生成了优秀的画家,不少学生还举办了自己的展览。燕和会每周举办活动两次,大家聚在一起听王小燕讲课,下课后大家会请老师吃饭聚会,学生们对她十分尊敬。不少学生都说:“王先生对我恩重如山,给予的太多,一辈子也难以报答”。每次聚会气氛都很热烈,其乐融融。王小燕说“我们就如同一个大家庭”。王小燕把学生当成亲人,学生把王小燕当成家人,艺术上教学相长,相互切磋,生活上相互帮助,有求必应。

像这样真正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中国画家并不多见,曾任中国驻日大使的王毅称她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这一点她是当之无愧的。前中国驻日大使馆公使吕克俭曾表示,王小燕是旅日华人的著名画家,在日本有许多“粉丝”,对中日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参展的日本画家长期学习中国画,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两国画家共同举办燕和会画展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旅日时间长了,王小燕也非常想念祖国。刚来日时,去欧洲游学旅行较多;后来时间久了,反而思乡心重。王小燕每年回国多次,重游黄山、桂林等地,感受到祖国山河之壮美和身为中国画家的自豪。这种心情非常具体地反映在她的作品中,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王小燕表示,今后将继续在中日之间做艺术畅游,因为自由的人生心态和自由的创作状态,是最可宝贵的。

亲孝行:侍奉国宝级父亲感天动地

王小燕是真正的“孝女”,在她心里父亲占有很崇高地位,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近几年,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她毅然离开长年耕耘的艺术田地,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多年相处的学生和朋友,从日本回到父亲身边,照料父亲的日常起居生活,谱写了“你养育我长大,我陪你到老”的佳话。同时,她也在酝酿着更大的艺术突破,照料父亲过程中,她可以每天和父亲切磋画技,感受到祖国有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她日后飞得更高打下坚实基础。

父亲王子武,1936年10月生于陕西,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1985年,王子武举家南下深圳,成为了特区早期艺术文化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子武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是继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家之后中国画的又一座高峰。他深居简出,淡泊名利、德艺双馨,大隐深圳三十年;他潜心绘画,发誓“画不出奇画到死,不负此生了此生”。他擅长人物、花鸟,山水、书法,是传统书画界的传奇。在行内人眼中,王子武是难以企及的“标杆”,在女儿王小燕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谈起父亲,王小燕用以下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志趣高洁;父亲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座高峰、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父亲慈爱亲和、帅气睿智,我们互为知己、心息相通;父亲是我最爱戴的人,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起初学画时,蒋兆和先生的作品对父亲有很大的影响。1962年,还在读书的父亲带上自己的作品首次赴京拜访仰慕已久的蒋兆和先生。蒋先生见了父亲的画很惊喜,说“这么年轻画得这么好,毕业后来中央美院吧”。1977年,父亲再次拜访蒋兆和先生,并与先生互画肖像。蒋先生为他的画题词:“子武同志善以水墨写生人像,颇得传神之妙!京中幸会,交研技艺,并互为速写以留念。”1981年,父亲三访蒋兆和先生,蒋先生再为其速写像题词:“传神之笔不在多,着重精神特征即可,子武老弟,深得此理,甚佩”。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曾有诗作: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如此,画亦如此。父亲在早年的一幅自画像上曾题诗:“惨淡经营愧无能,枉费衣食哭无声;画不出奇画到死,不负此生了此生。”父亲三十多岁时创作了《白石老人像》,以近如西方古典写实的画法,将中西画笔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既有西方油画的立体感,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生动传神。蒋兆和先生曾感言:人物画要看王子武,他已超我。

就人物画而言,从徐悲鸿到蒋兆和,都主张把西画的素描、造型和光影等引进到中国画里。父亲曾说过:“画人物难的是传神,西画在这方面比我们强。你只有把人家的东西研究透了,才能说是学到家了!我就下了许多笨功夫。否则,也画不出《齐白石》和《黄宾虹》。”

1984年,《悼红轩主曹雪芹先生》像天外来客般震动了画坛。画中《赠芹圃诗》首句“傲骨如君世已奇”与父亲“出奇”理想同心。此画有立意、章法、笔墨、题跋和书法“五奇”,成为父亲艺术全面出奇的里程碑。图中人物坐于石上,人纵石横,画中人唇部微启作冥思状,外表之静难掩内心激荡,心思亦奇。著名画家黄永玉用“震惊”二字表达其看到此幅曹雪芹像的感受。他认为父亲对于曹雪芹形象的刻画令他折服:曹雪芹就应该是这样子。

父亲惜物,生性简朴。一件衣裳一双鞋常常陪伴他几十年。有一件汗衫上破了好多个洞,星罗棋布,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对他说都穿成这样了,换件新的吧,他笑笑:“这样更凉快透气”。父亲作画也是惜纸如金,他常用旧报纸练笔,一张报纸反复涂画,尽黑之后还会用水再做涂写,直到报纸完全不可再用。

王小燕称,父亲谦虚低调,淡泊名利。1985年初,父亲作为政府引进人才来到深圳,发展特区的美术事业,是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深圳画院的创始人,成为特区早期文艺事业的奠基人。他大隐30年,与古人及自己崇拜的大师“对话”。父亲爱青蛙,曾在自家放养,画画之前,他常会画两笔青蛙,当作享受,笔下青蛙灵动可爱。他说,青蛙是我的宠物,我的“孙子”,画青蛙也是热身。

父亲早年画的很多人物画,带有浓浓的乡情,晚年他寄情山水,白鹤成了他笔下的主角,他常引用一句诗——“羽翼光明欺积雪,风神洒落占高秋”;他也爱画竹,还写过对联“持山作寿,与鹤同侪”、“兰为清品,竹是幽人”,表达一种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王小燕深情地说:“父亲对家人充满了慈爱关怀。父亲爱美术,也爱美食。绘画之余,他会露一手,给我们做家乡美食:擀面片、炸油糕、冰糖肘子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父亲爱我们,我们姐弟三人都曾是他笔下的模特,他给我们年少时画的人物肖像如《吾家小燕子》《蓉儿》《小木子》等,成为我们美好而珍贵的财富和记忆。”

“2010年7月父亲突发疾病,我从国外紧急赶回,出院时天气已凉,我当时没有带足衣服,见我穿得少,父亲对我说‘我给你找两件我的衣服。’彼时,他身体还站不稳、歪斜着,走路摇摇晃晃……看着父亲的背影,我真如朱自清《背影》所描述的,那一瞬间,内心涌动着莫名的心酸和感动。”王小燕说。

受父亲影响,王小燕自幼喜欢画画,父亲就是启蒙老师。起初父亲认为女孩子画画太辛苦,并不赞成。但拗不过小燕的坚持,于是言传身教,倾尽所有。

王小燕说:“父亲的名望对我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年少自负的我,很想走出父亲的光环,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于是来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继续深造,师从加山又造先生。旅日期间,父亲和我几乎每天都保持电话联络,原本深居简出的他,为我专程去过日本两次,并在我的画册上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我做人和治学。我几乎每年都会回国探亲,每次回来父亲都非常开心,他说,我回来的日子天天都是过年。当我要返程的时候他总是一留再留,几乎每次我的返程票都要改签。有一次父亲说,你总是改签,飞机上不会让你站着吧?我听了哈哈大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又牵念女儿又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局外人’。我们父女俩也常互画写生,交流技艺。有一次返日,我忘了提前预订座位,到了机场又折回。父亲没有责怪,反而用陕西口味的京腔揶揄道:‘闹着玩儿呢。’我说,给您画张速写吧。父亲欣然应允。我就用了十几分钟给父亲画了幅速写。父亲看了说好,‘我这么多年没有画人物写生了,再画幅你的肖像吧。’他就拿起画笔给我画了一幅肖像。因为严重的眼疾,他已二十多年不画人物画,这张算是他最新的一幅人物作品,弥足珍贵。当时我们互开玩笑说:‘我们都赚了。’”

2011年,王小燕回国,放弃在日本蒸蒸日上的艺术事业,只为了回到父亲身边,悉心陪伴和照料父亲。她说:“我长年在外,父亲总是为我牵挂,我回来了,父亲也安心了。2016年,在父亲80大寿之际,我将他多年的画作整理编辑成《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子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现在父亲的画展正在筹备,王子武艺术研究院也在推进中。期望在不远的将来王子武美术馆建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爱如山,世间自有高山无数,但没有哪座山能超过和取代父爱在王小燕心中的地位和份量。为了挚爱的父亲,她愿意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为父亲的艺术成就作更多的整理和传播工作;同时,也将以父亲为楷模,在绘画艺术上不断求索精进,不负父望,为中国画艺术发展尽上绵薄之力。

燕和会:为弘扬中国画艺术殚精竭虑

为弘扬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为中国画的发展尽上绵薄之力,王小燕汇聚十余位旅日近三十年的艺术家朋友,在2017年12月25日发起成立了“燕和国际中国画学会”,并于2018年9月12日在东京的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办了“艺道·中和—燕和国际中国画学会成立纪念展”,引起业界的热烈反响。

本次交流展,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活动,由燕和国际中国画学会与陕西省中国画学会联合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日中友好会馆后援支持。开幕当天,两百多位中日各界代表与友好人士出席了开幕仪式。

经王小燕牵头组织成立的“燕和国际中国画学会”,由旅居日本30年前后的中国画家,及从事中国画研究、致力于推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专家学者自愿组成,是一个学术性、专业性、国际性艺术团体;旨在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在海内外的发展,增强中国书画艺术的国际声誉,倡导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书画创作及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画向国际发展的规律,提升中国画在世界文艺格局中的地位。

小燕旅日30余年,笔者与她相识也有近30年之久,并有缘参加“燕合国际中国画学会”的首展,获益良多。她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在亲情与事业之间不断往返飞行,就像一只燕子那样衔来了春泥,传递着季节的消息,搭建了中日沟通和艺术交流的桥梁。走过平成30年,王小燕和在日华人一样,迎来的不是尾声,而是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新的开始。祝福王小燕的艺术人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附录:画家王小燕艺术简历

王小燕,中国画家。中国古城西安出生。幼年受父亲王子武熏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人物、花鸟、山水,喜欢并学习了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莫奈、列宾等大师的作品。

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88年留学日本,1990年入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加山又造研究室;1991年起每年在日本各地“伊势丹”“高岛屋”“三越”“松屋”等美术画廊举办过二十多场个人画展;并赴世界各国采风,中国桂林、黄山,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郊外写生。

2008年,受邀参加中国美术馆“迎奥运世界女子百人画展”;2012年,受邀参加中国著名画家两百人英国伦敦“世界美术大会画展”等,主要作品有《艺术大师》、《英伦郊外》等,曾获各种奖项,出版个人画集三册。现为燕和国际中国画学会会长、陕西国画院人物画院副院长等。

注:本文参考了《中文导报》的历年报道、《画家王小燕:中日文化交流民间大使》(何德功)、《风神洒落占高秋:画家王小燕眼中的王子武》等,谨表感谢。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35/18251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