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陶艺家重现曜变:创始与辉煌
日期: 19年05月3期
《中文导报》记者:张石

今年3月到6月间,在日本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世界上仅存的三只曜变天目碗,分别在日本滋贺瑞穗美术馆(MIHO MUSEUM 3月21日~5月19日)、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4月13日~6月2日)、奈良国立博物馆(4月13日~6月9日)展出,三个展览在一定的重叠时间里一起展示,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引来了日本和世界的陶瓷爱好者广泛注目,不少中国陶瓷专家和爱好者不远万里,来日本观看,眼界大开。

中国宋代福建建窑曾生产过一种黑瓷碗,被日本称为“曜变天目碗”。

曜变天目茶碗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出闪烁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小圆点周围放射着深蓝、淡紫、浅绿等光晕,状如黑色夜空的灿烂星辰,却又比星辰更多彩,更绚丽,若彩霞萦绕,似不灭的烟火。

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会闪烁出不同层次的光芒,而从整体观看此碗,会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嬗变,将碗盛满水放在阳光下,碗中五彩的星群就会在阳光中与光共舞,真有一种“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人之美。人们称“曜变天目碗”中有一个微型的宇宙,神秘璀璨,意境幽深。

曜变天目碗制造于宋代,持续到元初,以后就再没有制造过。中国明清时试图仿造,没有成功,日本则从江户时代就开始仿造,虽然生产出了美浓、濑户的“白天目”等,但是曜变天目碗一直没有仿造出来。

在日本,有许多陶艺家对中国古代陶瓷情有独钟,发掘中国传统的陶瓷技术,再现千年风采,尤其是对曜变天目碗更是情有独钟,出现了许多付出终生心血,挑战再现曜变天目碗这一陶艺领域中难关中的难关的陶艺家,安藤坚是第一次再现曜变天目碗上陶艺家家,而第九代长江惣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的成功挑战曜变天目的陶艺家还有林恭助、桶谷宁等,也都成果斐然。

世界三只完整曜变天目碗都在日本

曜变天目碗来自建窑。建窑是中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是分布在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的古瓷窑为中心的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的古窑,据说建窑始于唐代,宋代和元中期达到极盛,以后逐渐衰退。建窑黑瓷为铁釉瓷器,胎体较薄,釉药厚挂,色乌黑滋润,有“兔毫” “乌金”“油滴”和 “鹧鸪斑” 及“曜变”等有名品种,曜变天目碗则是建窑产品可遇不可求的“神品”,据说在几百万只产品中才有一、两个。

“曜変”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日本的古籍中,原来中国的名字应该是“窑变”,主要是指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周围环境、气压及匠人的工艺等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难以预测的变化,匠人们只能期待,难以用人为的技术加以控制。

如明末王圻编著的《稗史汇编》中 认为:“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窑变,是匠人把自己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后神秘的炉火赋予瓷器的神来之笔,是泥土和瓷釉在熔炼中的一次出其不意的升华,是给匠人以全新惊喜的天之大美。

而“曜”,在汉语中的基本字义是照耀、明亮,诗经《国风·桧风·羔裘》中有句“羔裘如膏,日出有曜”,意思就是羊羔皮袄润泽如膏,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美丽的光芒。日、月、星均称“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合称“七曜”,日本人把“窑变”说成“曜変”,主要是因为这种碗熠熠生辉,像日月星辰一样,光彩夺目,变化无穷。

日本室町时代的公卿、古典学者一条兼良(1402-1481)曾在他的著作《尺素往来》中曾提及“窑变”,但是不是指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器皿,因此应该所指的就是“曜变”:

“自今年可調候之間,余仰付于堺浜鑄物師,釜甑己出来候。焙燻者松材茶臼者祇陀林,罐子者芦屋,風炉者奈良、水桶、水杓、茶匙、茶箋、茶巾、茶瓢、擂座、茶桶、建盞、胡盞、天目、饒州、油滴、窑变、菱花托、青漆盆、六納、三八葛箱等感得仕畢。”

而日本最早的有关“曜变”记录见《能阿相传集》:“曜变(建盏之名)天下稀物业也,药色如豹皮,建盏中之上上品也”。接着见于永正八年(1511年)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这是由室町时代的水墨画家、茶道家、连歌师、鉴定家、装裱师能阿弥和能阿弥之孙、室町时代的画家、鉴定师、连歌家相阿弥记录的有关室町中期,室町幕府第8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东山御殿内中装饰的传书,是以中国画鉴定和茶陶为中心的美术工艺史及茶道、花道、香道的基础史料。此书在谈及曜变时评鉴说:“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而“天目”这两个字则来源于天目山。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西延浙皖交界,距杭州84公里。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 “天目”之名始于汉,《元和郡县志》记载: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称,名曰天目”。天目山也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灵山”之称。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位于狮子岩之左,从元代一直到清代几毁几兴,为江南名刹;位于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山南麓的禅源寺,被日本佛教界视为临济宗本山,前来求法僧人众多。天目山是韦陀天尊者道场。传与中国禅宗始祖达磨问答的梁武帝的太子昭明太子曾在西天目读书,在东天目参禅。

 天目山的禅寺把中国名器“滴油碗”作为供佛神器使用,而它独特的魅力也迷倒了到中国留学、去天目山参禅的日本僧人,他们把许多“滴油碗”拿到日本,并起名为“天目滴油碗”。

在日本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与陶瓷器有关的“天目”这个词的典籍是1335年9月,也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建武二年九月的《泊寺院打入恶党等交名文书》,这个文书记载了当年8月27日,一群歹徒闯入一座叫做“泊寺”的寺庙打砸抢劫,在被破坏和抢走的物品中,有“天目盏”。

在日本,所谓“天目”,原本的含义比较窄,专指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碗,如建窑、的兔毫盏、油滴釉盏、曜变天目等,但是其含义不断扩大,渐渐所有的黑色陶瓷器都被称为“天目”,后来其范围进一步延伸,如江西吉州窑生产的玳瑁釉碗、鷓鴣班盏、木叶纹盏、剪纸贴花盏也根据种类不同被称为“鳖甲天目”、“梅花天目”、“鸾天目”“、“灰被天目”、“虹天目”等,甚至日本自己生产的陶瓷器也会冠上“天目”之名,如美浓、濑户的“白天目”等,而曜变天目是其中少之又少的“神品”,现在传世的曜变天目碗只有三个,目前三绝分别在东京静嘉堂文库、京都的大德寺龙光院、还有大阪的藤田美术馆。

静嘉堂文库所藏曜变天目碗俗称“稻叶天目”,在现存的曜变茶碗中是最好的一只碗,1951年6月9日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原本是德川幕府德川将军家的收藏品,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将其赐给卧病乳母春日局,后来由春日局传给了其子孙,曾存在于山城国(现在的京都府京都市伏见区淀本町)淀藩藩主稻叶家,因此也被称为“稻叶天目”。其星纹美丽清晰,周围放射的光彩浑然天成,晶莹如蓝宝石之光,星纹和光彩几乎都在碗的内侧。1934年,三菱财阀总帅岩崎小弥太买下了这只茶碗,他说:“天下的名器岂能私用,”因此一生未曾使用,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

高:6.8cm
口径:12.0cm
底径:3.8cm




静嘉堂文库所藏宋代建窑曜变天目碗。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提供,版权作品,禁止转载。

藤田美术馆所藏曜变天目碗是江户时代水户德川家家传之碗,里侧外侧都有星纹与光彩,星纹和光彩神秘内敛,没有静嘉堂文库所藏曜变天目碗清晰。1918年,藤田财阀中的藤田平太郎得到此碗,现在藤田美术馆收藏,1953年11月14日,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高:6.8cm
口径:13.6cm
底径:3.6cm



再就是大德寺龙光院所藏曜变天目碗。龙光院为筑前黑田家的菩提寺,是从大德寺塔头、龙光院初代住持江月宗玩开始承传下来的寺中之宝。1951年6月9日,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在被指定为国宝的三碗中,此碗星纹发白,周围的光辉也不十分耀眼,外侧星纹较多,比较特殊,深受受日本的茶道爱好者喜爱,此碗一般不公开,难得一见,这次公开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引来中外观赏者蜂拥而至。

高:6.6cm
口径:12.1cm
底径:3.8cm

另外还有瑞穗美术馆(MIHO MUSEUM)所藏曜变天目碗。此碗是加贺藩主前田家传承下来的瓷碗。1953年11月14日,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宝。以前曾为作家大佛次郎(本名·野尻清彦)收藏,现在是MIHO MUSEUM收藏,与其他三件国宝不同,此碗闪烁光彩的花纹只限定在碗内部的一部分,因此对这个茶碗是究竟是“曜变”还是“滴油”现在存在争论。

在宋代建窑的产品中,还有一种产品和曜变相似,就是“滴油”,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出很多银灰色金属光泽的结晶斑,结晶斑形成立体状,随着光线的不同有着不同视觉的色彩显现,层次丰富且变化万千。

结晶斑又似一滴滴晶莹透剔的油珠,因此被称之为“油滴釉”。
 
油滴釉是黑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釉内含有结晶物质的结晶釉,这种产品工艺要求相当高,火候也很难把握,也是一种非常难以烧制成功的瓷器。




曜变和滴油的不同。第九代長江惣吉攝影、制作、提供。


第九代长江惣吉认为:曜变是星纹和周围的光晕共存,和滴油不同。曜变的星纹周围有光彩,一般在碗的里面,而滴油碗是内外都有滴油斑。实际上,滴油斑点内部是相分离的,滴油斑是结晶体的结合,而曜变的星纹中虽有破裂的痕迹,但不是分离的,因此滴油和曜变是完全不同的制品,外观和成因都是不同的。因此MIHO MUSEUM所藏曜变天目碗应是滴油碗。因为它的结晶斑内部是分离的,而且星纹周边没有光彩,而现存的三只曜变天目及杭州出土的残片都是星纹与光彩共存,而且这些光彩不是描绘上去的,而是呈现从星纹中自然放射出去的状态。

该碗的尺寸是:

高:7.1cm
口径:12.4cm
底径:3.9cm

在中国没有发现完整的曜变天目碗。2009年上半年在杭州市上城区的“原杭州东南化工厂”遗址出土曜变天釉碗残片,按照残片还原的尺寸是口径12.5厘米、高6.8厘米、底径4.2厘米,口径、高度和日本所藏曜变天目差不多,只是底径大于所有日本所藏曜变天目碗。



杭州出土曜变天釉碗残片。第九代长江惣吉摄影、提供。

东南化工厂位于杭州市内江城路与上仓桥路的交汇之处,距离杭州城南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南宋皇城旧址甚近。此件杭州出土的曜变天目茶碗,虽然约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残佚,但是同日本所保存的三只碗中最佳藏品静嘉堂文库藏品相比更加出色,全器施釉漆黑有光,厚重饱满,胎土为建窑特有含有大量铁质的深黑色,圈足也与日本其他三件传世品大致相同,有自然的流釉痕迹,未加修整。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显得更加自然,浑然天成,小圆点周围的蓝色等光晕层次更加复杂,器内壁的曜变斑纹若群星闪烁,以偏蓝的曜变为基调,随着光线照射角度,出现紫红色等多种复合光彩,碗的外边也可见曜变的部分。



杭州出土曜变天釉碗残片。第九代长江惣吉摄影、提供。



杭州出土曜变天釉碗残片。第九代长江惣吉摄影、提供。



杭州出土曜变天釉碗残片。第九代长江惣吉摄影、提供。

中国古代陶瓷器的技法,虽然还有发掘和整理的余地,不能说是完全失传,而中国建窑的产品“曜变天目”的制法却曾经完全失传。

日本陶艺家的挑战曜变天目难关

为什么复制曜变天目碗如此之难?第九代长江惣吉告诉笔者说:

所谓“曜变”是以碗内面被称为“星纹”的斑纹和周围的蓝色光彩为主要特征。再现这两方面都很难。

首先星纹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在烧制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而通过烧制形成星纹很难。星纹是在1250℃高温下发生的釉的破裂痕,要想得到这种破裂痕,需要正确驾驭烧制的各种条件和气氛,但是这是很难驾驭的。

在烧制过程,有“还原焰”和“氧化焰”的使用问题,还原焰就是燃烧时能生成在空气中被氧化气体的还原性气体的火焰,是在燃烧过程中,由于限制空气的流入,所供应的氧气不足,不能完全燃烧,使窑中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等还原性气体,火焰中没有或者极有游离的氧分子。这种还原性火焰,在陶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如使氧化金属还原,去掉氧化作用,使其保持所含金属原本的发色等,而氧化焰是指燃料由于空气供应充足达到完全燃烧的火焰,是一种无烟火焰。

在烧制曜变星纹的时候,需要用“还原焰”,而这个“还原焰”的使用非常难,还原度过高,胎中就会发泡,会很难看;还原度过低,破裂痕不会出现,可选择的还原度的范围很窄,很难把握。

而星纹周围的光彩,是采用“酸性气体法”(后文详述)生成的。“酸性气体法”是在烧制时窑内温度冷却到900~700℃时,在窑中投入酸性物质,从而产生酸性气体,由于酸性气体的化学反应,在釉面产生光彩。

用“酸性气体法”在釉面形成美丽的色彩也是非常难的。酸性气体浓度低了,或窑内温度不适当,就不会产生光彩;浓度过高,釉面被酸性气体腐蚀,出现“白变”现象,就会使釉面发白。

烧制时必须温度适当,气体浓度适当,大气压与湿度适当,才能产生美丽的光彩。

酸性气体光彩生成的适当条件的幅度极窄。

一般认为,其成功率在宋代是数千分之一。

用这样的酸性气体烧制,要得到美丽的光彩是极难的,不过如果成功,就会成为不会劣化的极为坚牢的光彩。

日本陶艺家们从上个世纪70年代久开始挑战 “曜变天目碗”的制作,他们所采用的未必是第九代长江惣吉所提出的方法,而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尝试着用现代的和古代的各种方法,挑战难关。

1977年,于奈良县生驹市山中潜心烧瓷的陶艺家安藤坚首次再现了曜变天目茶碗。



安藤坚。 播磨友子摄影、提供。

安藤坚1927(昭和二年)生于东京都千驮谷,在成为陶艺家之前在一家化学工业公司工作,从事研究和新制品开发工作,但是当他在陶艺书里看到“曜变天目碗”的相片后,被它巧夺天工的惊人之美所震撼,在1975年48岁的时候,他毅然辞去了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开始了再现“曜变天目碗”的研制工作。


他把自己的高级住宅买掉,在奈良县生驹市山中买了便宜的房子,并建成了瓷窑、实验室,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烧制。他调动自己作为一个化学家的全部知识,从研究形成虹彩的釉药入手,对试烧的陶片反复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建立假说,然后再反复试验。有时为了观察烧制效果,他会三天三夜不休不眠,他烧制的试烧瓷片,达100多万片。



因为他以前并不是陶艺家,因此不能依靠陶艺生活,生活来源仅仅是储蓄和卖掉的房子的剩余,因此在他埋头研究和烧制的几年里,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和妻子都不后悔,省吃俭用,把精力和钱财几乎都投入到了烧制“曜变天目碗”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十个月后,他终于烧制出了第一只其茶碗的纹饰具有曜变天目特有的星纹和周边的光彩放射出的彩虹般光彩的曜变天目碗。


安藤坚作品《晴云》 张石摄影



安藤坚作品《晴云》,小林洋介 摄影

1977年 10月 23日《朝日新闻》关西版23版发表了题为《再现梦幻般的名器曜变天目》的报道,介绍了当时的专家们对安藤坚作品的评价:“确实能看到周围光彩中的彩虹光芒”(大阪大学藤冈了一教授、东洋陶艺史);“确实是曜变,毋宁说是一种新型的曜变的创造。”(名古屋大学山崎一雄名誉教授,无机化学,特别擅长釉药研究);“没想到竟然如此相似,确实相似。”(国宝所藏的东京静嘉堂文库长米山寅太郎)




安藤坚作品《瑞光》 张石摄影



《瑞光》,出自安藤坚《碗中的宇宙》,播磨友子提供。

1981年,他应邀访问中国,考察建窑遗址,并向福建省博物馆赠送了一只他烧制的“曜变天目碗”。

2015年2月27日到3月1日,在日本埼玉县和光市举行了名为“曜变天目茶碗公开展”,展出了安藤坚的陶艺作品约20件,包括和光市市长松本武洋的近1500名热心陶艺的日本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展出,陶艺家安藤坚的女儿播磨友子也到场解说,其中的“曜变天目茶碗”引起了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


《瑞光》,出自安藤坚《碗中的宇宙》,播磨友子提供。


《普天》,出自安藤坚《碗中的宇宙》,播磨友子提供。

这次出展的安藤坚的作品有“晴云”、“瑞光”、“宝山”等多种杰作,集“金盏”、“银盏”、“蓝盏”之大成,若星空灿烂,如蓝云托月,若霞光璀璨,美不胜收。
岐阜县土岐市的陶艺家林恭助、京都陶艺家桶谷宁等也向曜变天目碗挑战,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陶艺家第九代长江惣吉的探险

2018年1月7日,笔者来到爱知县的陶器古窑所在地濑户市,访问了陶艺家第九代长江惣吉。

濑户市是日本有名的陶瓷器“濑户烧”的产地,日本陶器生产形成规模,据说是南宋时陶工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与禅师道元一起赴中国,学习陶瓷技术,回国后在当时尾张国(现在的爱知县内)的濑户发现了适合制陶的陶土,然后在濑户开窑,开始制造濑户烧,他被奉为日本制陶之祖。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日本的六大古窑”,这六大古窑一直持续至今。



第九代长江惣吉。攝影:张石

在日本,“濑户”就是“陶瓷”的代名词,“濑户物”指的就是陶瓷器。在该市内有许多矿山,盛产制作陶瓷器和玻璃原料的粘土和珪砂。最近几年,该市的主要产业--窑业不很景气,相关工厂的数量减少到最盛期的一半左右。

该市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举行“濑户物”节,也就是陶瓷节,这是日本全国最大规模的陶瓷器甩卖市场,每年约有50万人到场,非常热闹。

笔者随着出来迎接笔者的第九代长江惣吉来到了他家,那是一座非常古老的住宅。



长江惣吉家。第九代长江惣吉摄影、提供。


第九代长江惣吉1963年出生于濑户市,曾就学于濑户窑业高校和大阪艺术大学。

据第九代长江惣吉说,他家祖上是中世纪的武士,代代相传,在这座宅邸中已经生活550年。家传陶艺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九代传人,从江户中期开始,代代承传“长江惣吉”这个名字。

他的父亲,第八代长江惣吉1929年生于日本岐阜县多治见市,原名酒井春三,曾在多治见市陶器学校学习陶瓷器化学。1947年,他在京都国立博物馆看龙光院所藏曜变天目碗,曜变天目惊人的美使他惊愕,从此立志投身于复制曜变天目的事业中去。



第八代长江惣吉。第九代长江惣吉提供。

1948年,第八代长江惣吉进入通产省名古屋工业试验所研究陶瓷釉药,1958年成为爱知县濑户市窑主长江家的女婿兼养子。

当时长江家陶瓷业凋落,债台高筑,第八代长江惣吉进入长江家后经过艰苦拼搏,还请了债务,重振了长江家的产业。1977年第七代长江惣吉逝世去,他袭名成为第八代长江惣吉。

家业振兴以后,第八代长江惣吉一面从事长江家的家传行业--青花瓷器的制作,一面加紧进行曜变天目的烧制与研究。他通过种种的学习和研究,认为酸性气体可以产生类似曜变天目那样的光彩,因此他开发了利用酸性气体复原曜变天目的方法。所谓酸性气体,是一种溶于水中会发生反应形成弱酸的一种气体,是包括大量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二氧化碳(CO2)等和其他酸性气体等的混合物。在大气中含量极其微少。

第八代长江惣吉在1978年试做出一些作品,1982年东京日本桥三越总店举行了陶瓷艺术个展,还在NHK北陆东海的电视节目“曜变的诱惑”中出演。1985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古陶磁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并发表论文,从此开始了与中国的陶瓷研究人员的交流。1986年曾在NHK电视节目“国宝之旅-曜变天目”中出演。

他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研究。他对儿子说:你是要继承家业的,要尽早学习曜变技术。

但是当时第九代长江惣吉对继承父业没有兴趣,而且认为酸性气体是有毒的,有害健康,这项工作危险,成功的可能性极低而且艰苦,很难得到回报,因此和父亲反目,离家出走。

不久他再次回到家中,开始从事高级瓷器的制作,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后来父亲突然患脑梗塞,再没有恢复谈话的机能,1995年仅66岁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以后,第九代长江惣吉终于决定继承父亲的遗志,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曜变天目的研究中去。

曜变天目虽然是800年前在中国制造出来的陶器,但是驱使现代的全部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完美地再现800多年前的风采。

第九代长江惣吉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在复制曜变天目的过程中,对于不能比较完美地再现曜变天目的作品,他绝不拿出去去宣扬,展览。

他一心投入到曜变天目的研究中,使他失去了生产其他的陶瓷器赚钱的时间,他有时不得不卖掉父亲的作品,或用存款生活,夫人为了补贴家用,也不得不出去打工。

正像第八代长江惣吉所说的那样:再现曜变天目,就像捕捉幽灵那样难。一旦进入烧制,就要几十个小时一直守候在窑旁。

他说:因为父亲的复制并没有成功,因此他虽然知道父亲所说的酸性气体烧制法,但是父亲没有留下数据与资料,因此从他父亲那里没有继承到什么成果,父亲曾经尝试过的注入酸性气体的方法还需要重新验证,因此在复制过程中,他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方法。



第九代长江惣吉买进建窑窑址的粘土和釉药原料80吨。摄影:张石

他利用各种机会,对日本现存在三只曜变天目碗进行直接观察。由于父亲生前曾研究曜变天目的制作,也是著名陶艺家,因此有一些人脉,使他利用父亲的人脉,能够直接接触真品,另一方面他奔赴现地进行直接的考察,究明曜变的制法和原料特点。





     投入酸性气体示意图。第九代长江惣吉制作、提供

1996年,他受邀参加在福建省建阳市召开的“中国古陶磁研究会17次国际讨论会”,并发了表调查论文“瀬戸天目陶瓷”。

1997年,因为他在建窑窑址的发掘与保存事业中做出的贡献,受到建阳市政府表彰,从那儿以后,他30次奔赴建阳,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察。

1998年,他袭名为九代長江惣吉,活跃在中日两国曜変天目的研究与交流之中。

2001年,他买进建窑窑址的粘土和釉药原料80吨,以供研究和制作曜変天目等。2003年,他在NHK电视节目“向梦幻的名碗曜変天目挑战”中出演。2010年,他在日本东洋陶磁学会研究会上发表题为“曜変的再现研究”的论文,2012年,他参与日本濑户市博物馆“瀬戸古代绿釉展示会”计划,成为濑户市濑户古陶磁的学术研究委员,其论文“宋代建盞的光彩的研究”被收录到东洋陶磁学会的论文集中。
    
这一年,他还赴中国参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节目“瓷路”的演出,并在于中国景德镇市召开的 “中国古陶磁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12”上发表题为“曜変天目光彩的再现”的论文。

2014年,他在名古屋名都美術館举行个展“ 曜変・長江惣吉展 再現与創造”。

2015年,他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中国古陶磁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15”上发表题为“灰被天目的考察”的论文。2016年,他在NHK电视节目“挑战曜変~陶匠、魔性光彩”中出演。2017年,在金泽玄罗艺术馆举行个人展览,并在濑户市美术馆举行“曜変、長江惣吉展”。

长江惣吉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要想使釉面发出光彩,其实只有两种方法,就是重金属法和酸性气体法。

重金属法,就是加入比铁比重大的金属,如银、铜、锡、铅、亚铅、钨、钼等除了铁和锰以外的重金属,而铁和锰是建窑产品中一定会包含的元素。

利用重金属烧制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把釉中混入一定量的重金属,直接入窑烧制,使釉面析解出重金属,在釉面形成重金属的主体结晶和被膜,产生梦幻般的光彩。

第二就是烧成后在釉面上涂上一层加入重金属的颜料,用低温火进行二次烧制,形成重金属主体被膜, 产生光彩。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第三就是用含有重金属的蒸汽对釉面进行熏蒸,使其形成重金属被膜。

但是长江惣吉认为:重金属法是19世纪后才产生的方法,在宋代不可能使用,有许多研究成果也证明古建窑产品的光彩并不是用重金属制成的。

由于曜变天目都是国宝,没法进行具有破坏性的化学分析,因此其成分很难确定。

而在193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陶瓷专家J.M .Plumer教授来到福建省吉水镇南方的建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当时那里的古建窑产品的瓷片堆成了三个小山。J.M .Plumer教授精心查找,结果是没有发现一片曜变天目的瓷片。考察完毕后他把带回来的瓷片送给了日本著名陶瓷研究家小山富士夫一些,其中有一片带有近似曜变的光彩。小山富士夫把这片瓷片交给了化学家山崎一雄进行分析,并在杂志《古文化财科学 》 (古文化财科学研究会 编 (通号 6) 1953.09 )发表了署名为小山富士夫和山崎一雄的论文“曜变天目研究”,文章指出:

“这里所研究的陶片是1935年,Plumer在福建省吉水镇南方的建窑遗址亲自发掘出来的一部分陶片中赠给小山的陶片(作者注:有关Plumer发掘的报道,见Illustrated Lodon News,
Oct.26.1935),都是在铁胎上挂有黑釉的建窑产品的碎片。对其中的两片陶片剥离出一部分药釉,作为定性分析的试样,但是仅仅这些分量太少,因此又从Plume采集的一个烧坏了的建盏的垂釉部分削取了一部分釉药作为试样进行了分析。

首先,为了了解三种试样所包含的元素的种类,用弧光法(译者注:分析物质成分的一种光学方法,亦称“直流弧光法”)进行了分光分析试验,三种试样中检查出的元素完全相同。

主要成分:硅元素、铝、铁、钙、镁等
少量元素:锰、钛等
微量元素:镓、钡等

但是没有人们常说的产生曜变天目效果的铅与钨(作者注:中尾万三氏之说。加藤唐九郎编陶器词典,引用其曜变词条)。在上记的陶片的一部分里,有带有类似曜变天目效果的青紫光彩的部分,特意将这部分进行剥离并进行分析,成分也没有变化,不含铅等,即青紫色光不是由于含铅而产生的。陶艺家石黑宗麿在天目茶碗的制作技术方面,被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指定为技术保存者,有关天目的药釉,他也给予了笔者很多教示,他认为:含铅的釉容易呈现出彩虹般的光彩,但是含铅的釉容易风化,也可以人为地在表面用药物进行腐蚀而使其产生彩虹般的光彩,上述的建盏的碎片的彩虹光不是用铅釉,可能是通过表面的变化而呈现出了青紫色的光彩。”(《古文化财科学 》 (古文化财科学研究会 编 (通号 6) 1953.09 ,23页)

小山富士夫和山崎一雄的文章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曜变天目的彩虹般的光彩,与添加易产生如此效果的铅等重金属无关,而从用重金属法制造出的仿曜变的作品中,可以检测出相当高数值的重金属。

此论文还根据论文中所提到的种种研究认为:“可以知道:曜变的青紫色的光彩,是由于釉面薄膜所产生的光的干涉所生成的色,曜变天目内面的斑点,是由浮在釉面上非常细小的结晶生成的。”(同上论文,27页)。

J.M .Plumer教授在1956年,把他在1935年在福建省吉水镇南方的建窑遗址采集的陶片中的一片,给了上文的作者之一山崎一雄,山崎一雄在1990年,把这片陶片给了第九代长江惣吉的父亲第八代长江惣吉,这是一片被称为“蓼冷汁天目”的瓷片,这片瓷片的釉面具有透明感,在略带茶色的绿色釉面上,银蓝色的光彩呈兔毫般的放射状态,在某个角度看,呈现出耀眼的光芒。

这样的茶碗在日本有传世品,在中国被称为“茶叶末盏”。

京都国立博物馆现藏有此种碗,据据日本文化厅运营的关于日本文化遗产的电子信息的广场“文化遗产在线”介绍:“碗曾被认为是中国北方的磁州窑系统的制品,随着在中国的发掘调查的进展,渐渐知道挂有同种绿色釉药的碗,为建窑烧制,从胎土的共通性考虑,本碗为建窑烧制的可能性高。”(http://bunka.nii.ac.jp/heritages/detail/373508

第九代长江惣吉用这片瓷片进行了特殊X光分光成分分析,结果也没有检出大量的重金属,证明其不是由于铁以外的重金属的结晶而产生的光彩。

在反复的论证过程中,他发现父亲的注入酸性气体的方法和曜变天目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第九代长江惣吉认为:重金属法制造的陶瓷器的色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劣化,在大气中的氧气中发生氧化和剥落,一般来说在100年以内就会发生氧化。重金属不耐酸碱,而杭州发现的曜变天目残品经过了750多年的埋藏依旧璀璨如初,显然不是用重金属法制作的。

第九代长江惣吉还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重金属法制作的瓷器用稀释了40倍的盐酸进行浸泡,经过一周后光彩减弱,但是对采取酸性气体法制作的瓷器进行酸化试验,没有发现发生劣化的现象,具有和曜变天目的光彩同样的坚固性,因此曜变天目采取酸性气体的可能性很大。

而在宋代,存在着产生酸性气体的原料,那就是一种名为“萤石”的矿石。萤石(Fluorite)又称氟石等。是一种矿物,其主要成分是氟化钙(CaF2)。自然界中有天然萤石存在,常带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部分可自然发出荧光。

第九代长江惣吉在实践中发现,在烧制曜变天目的过程中,要使炉火达到1300度以上的高温,然后使温度下降,当窑炉温度降低到900-700℃的时候,投入酸性矿物质萤石,在窑中产生酸性气体,引起釉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学上所说的构造色,也就是光射入到一定空间的周期与波长相近的物体时,由于光的折射、漫反射、干涉或衍射等形成的微细结构。这种微细结构对光线的复杂而细腻的反射,使成品呈现的五光十色的彩虹效应。

他认为古人可能在烧窑的过程中偶然在窑中投入了萤石,而产品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建窑的遗址也发现了萤石残渣,同时,在建窑的遗址,也发现了发生“白变反应”的建盏。“白变反应”就是在烧制陶瓷器的过程中,把本应该烧成黑色的陶瓷器烧成了白色,而酸性气体烧制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窑中反应适当,就产生光彩,反应过度,就会发生白变。




白变现象。第九代长江惣吉摄影、制作、提供

在反复的实践的过程中,他在复制曜变挑战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6年制造出了两只和曜变天目真品非常接近的两只曜变作品。

第九代长江惣吉的曜变天目茶碗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出闪烁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像是闪烁的星星,小圆点周围自然放射着深蓝、浅蓝、淡紫、浅绿的光晕,瓷碗的边际飘荡着一片紫霞,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闪烁出不同层次的光芒,扑朔迷离,引人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观看他的作品,真像进入老子所说的 “得道”的境界--“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九代长江惣吉2006年製作的曜变天目作品。摄影:张石

笔者只是喜欢收藏瓷器,作为文化研究也写过一些有关古今陶瓷器的文章,但在陶瓷器制作方面是个外行,而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虽然日本陶艺家们挑战曜变天目碗的作品各有千秋,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第九代长江惣吉的作品。





第九代长江惣吉2006年製作的曜变天目作品。摄影:张石

我觉得,长江惣吉的作品更接近静嘉堂文库所藏曜变天目碗,无论星纹还是纹放射出的光彩都非常接近静嘉堂文库所藏曜变天目,主题光彩呈澄澈的宝石蓝色,小圆点周围的蓝色等光晕显得发自瓷釉的深层,具有浑然天成的气氛。

目前对于曜变天目的特点,专家们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根据国内外众多业内专家的研究,尤其是对日本馆藏的三只国宝级宋代曜变天目和杭州发现的曜变天釉的鉴赏等,大致可以总结现阶段对宋代曜变天目的一般认识,那就是真正的宋代曜变盏应符合五点特征:

1、用陶土中含铁成分较高的陶土、瓷釉厚挂、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制;2、天然矿釉,一般不用近、现代发明的重金属,一次上釉、一次烧成;3、灿若群星的斑核形态以圆形为上,但不是具有斧琢痕迹的整园,而是大小不一,形状不一,错落有致;4、构造性光线,就是作品的表面由于精微的结构反射出特定波长的光线,由此产生出色彩,并随着角度变化,改变盏体颜色的彩色光晕,而根据光谱试验,长江惣吉的作品的光彩属于构造光;5、盏内带有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彩色兔毫。

虽然第九代长江惣吉本人还不认为他完全成功地复制了曜变天目,但是他的作品已经基本具备了这五个特点。

2018年,他在在名古屋光玄艺术画廊再次举行个展,并在日本TBS电视台的节目“長江惣吉与曜変天目”中出演,而在福建省建阳,开辟了長江惣吉作品展览美术展室。2019年 印度尼西亚政府将长江江惣吉创作的作品“曜曜盏”和其他陶艺家的作品一起献给了罗马教皇。2019年其作品还获得爱知县文化艺术选奖。

他对笔者说:我虽然在再现曜变天目上已取得了成功,不过,和宋代的国宝曜变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我现在正在不懈地努力,决心制作出更接近国宝作品。

曜变天目,也许是一个可以不断接近,而谜底又无限后退的永恒的迷津。

曜变天目碗(一)

仰望夜空
祈望黑色的碗中
浓缩宇宙

时间无限
相信橘红的火焰
凝聚千秋

粗糙的双手
在细腻如丝的
泥土中探求

一泓清水
漫出满天星斗

曜变天目碗(二)

那一天
橘红的火焰炼就
满天的星星与彩虹

一个碗中宇宙
接通夜与昼的时空

丢失了谜底的世界
在神秘中永恒(张石诗)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7/18236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