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 石:“禅悟”和“诗悟”
日期: 16年08月2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三家村 张石

在中日禅宗史和文学史上,禅推动文学登上了灿烂的登峰,文学也为禅宗的发展和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正如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赠嵩山侍者学诗》所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而禅之所以能与文学,特别是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与禅与诗在本质上的相近有很大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禅悟”和“诗悟”相通。

唐诗僧齐己在《寄郑谷郎中》中说:“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夸一位和尚诗写得好,认为这与僧人禅定有密切关系,即所谓“因定而得境”,“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 (《秋日过鸿举法师便送归江陵引》)

所谓禅悟,实质上是一种依靠直觉,突破后天因袭的语言、文化、习惯的束缚,使充满个性的内心体验与“宇宙精神”或曰“宇宙无意识”在刹那间接触碰撞后迸发出的璀璨灵性火花,它照亮了心灵,使心灵中物与我、人与自然、无意识与意识的一切人为的疆界在这穿透万物的灵性之光中消失,这是自我小宇宙和世界大宇宙的同构同源的全息性叠印,是向自我、社会甚至人类精神故乡的偶然而充满创意的回归,是心理能量接通了山河日月中所蕴含的饱满的自然能量的“阈下突起”,因此达到了“变山河大地为真我,变真我为山河大地”的境界,而这种禅悟的过程,也和最辉煌的诗的灵感到来时的心理体验相同,正如《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范元实《潜溪涛眼》指出:“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妙处。”正如南宋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卷一《吴思道(吴可)(1)学诗》中所说:“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正是因为这种禅与诗的同根同源,禅者经常用诗表达自己开悟的感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唐代幅州灵云志勤禅師)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2)才一见,回首舞三台(3)。((宋代临济宗黄龙派传人觉海庵主开悟诗))

这种将禅悟般突破物我界限,与表现的对象物我合一的心理体验,不仅表现在作诗上,也在其他艺术活动中备受推崇。

苏轼《题文同(4)墨竹诗》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亡其身,此身与物化,无穷出清新。”

铃木大拙在他《禅的无意识与艺术》这篇文章中指出:

科学家谋杀,艺术家重创。后者知道由分解是不能完成实体的,因此他用画布,画笔和颜料来试图从他的无意识中创造出来。当这个无意识真挚而诚实的地将自己同宇宙无意识相认同时,艺术家的创作便是真实的。他真真实实地创造了某种东西,他的东西不是任何东西的抄袭,它是因自己而存在的。他画一朵花,假设这朵花是从他的无意识中开放出来,它就是一朵新的花,而不是某一自然物的摹本。

某位禅寺住持,想在法殿的天花板上画条龙。他请一位知名的画家来画。后者答应了,但抱怨说他从未看见真正的龙,即使真正有过这种动物。住持说:“不要在意有没有看过龙。你自己变成一条活生生的龙并把它画出来。不要循规蹈矩。”

画家说:“我怎么能变成一条龙呢?住持回答:“你回到你自己的房间里,把你的精力集中在它上面。当你觉得非画不可的时候,就是你变成了龙。而龙催促你赋予它一个形式。”

这位艺术家遵照住持的话去做,经过几个月不懈的努力,变得有信心了,因为他在无意识中见到了自己化作一条龙。其结果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京都妙心寺法殿天花板上的龙。(5)

二、开悟的过程和写诗的过程相近。一般的宗教都是“信”为动力的,而禅的开悟是以“疑”为动力的,当求悟的僧人按照逻辑和日常的习惯死推,向师父寻求开悟的秘诀时,师父就会用不着边际的回答、瞪眼、扬拂、瞪眼甚至当头棒喝等怪诞的方法,让求道者走投无路。如《佛祖历代通载》二十六中有:

问:如何是佛?师曰:嘶风木马。

又如《景得传灯录》卷八: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十年买炭翁,不知秤畔星。

然而大疑之下必有大悟,正是:

可怜无限弄潮儿,
毕竟还落潮中死,
忽然活,
百川倒流闹湉湉。

写诗也是如此,殚思极虑,寻章摘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总是山穷水尽,叠词加句,头上加头,不得透出,而灵感突至,柳暗花明,大道至简,“却道天凉好个秋”。

禅的这种思维与悟道方式,对诗人和所有艺术家都具有另辟蹊径,别有洞天的启示意义。
禅很难说是一种宗教,禅中没有造物主,没有彼岸,也没有天堂与地狱;禅也很难说是哲学,因为他反逻辑,反推理,甚至要“不立文字”,但是它确实是让我们现世的生活变得更好的生活艺术,它不仅是丰富的艺术灵感的宝库,也是我们各方面生活的灵感的宝库,而禅诗,是禅精神最好的载体和最灿烂的升华。

(1)吴可: 宋代诗人、诗评家。字思道,号藏海居士。
(2)指灵云志勤。
(3)三台:指指唐代官吏们处理政事之府衙。
(4)文同(1018年-1079年):宋代画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北面)人。
(5)铃木大拙《禅的无意识与艺术》,张锡坤主编《佛教与东方艺术》,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22页。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16606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