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余华:作家在写作时掌握人生
日期: 16年04月4期

中文导报讯   记者  杜海玲
3月30日下午,在东京专访余华。
记得≪活着≫,记得≪许三观卖血≫,记得≪兄弟≫。记得《兄弟》刚出版上册时被誉为“十年磨一剑”,出下册后却见文学评论不少微词。


余华的作品≪兄弟≫被日本东演剧团排练成舞台剧上演。他受邀来日本出席首演式。
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个人,只有眼睛突然露出亮光,透出作家的智慧,并且笑容很灿烂,排演他的《兄弟》上演的剧团相关人员称他的笑容可以包容住作品中所有的人间悲欢。
对于“您看上去特别正常不像写出苦难文学的作家”的提问,余华爽朗地笑了。他说他是个庸俗的人,才不会把自己搞得那么作秀一样的作家样。余华向记者描述了他的柴米油盐生活,在杭州,去超市买菜做饭,像一个南方的好男人。不过现在有了更便捷的网购,在淘宝上买米买水买蔬菜水果买打印机配件,变得越来越不爱出门。
余华目前在北京和杭州都有住所,每年各一半居住,这仅仅出于怕浪费了房子,他说,因为总觉得自己的房子不住很亏,况且杭州的房子还是租的,付着租金,不住太亏。因此,余华现在的生活是双城记,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可以享受两种生活环境外,还可以用“我不巧在杭州”或“我此刻在北京”来推脱很多应酬。
对于“文学”和“时间”的概念,余华在过去的文章中描绘得很详细,他说至今并无变化。“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地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余华与话剧团演员一起(照片摘自东演话剧团网页)


对于《兄弟》“十年磨一剑”的说法,余华无奈地表示,那都是出版社的噱头。他自己其实是每年都在磨剑,甚至在同时磨好几把剑,只不过《兄弟》成型了而已。
被问及“写作苦吗?”,余华侃侃而谈,说写作是一件乐事,只可惜很难浸淫其中。对于作家来说,没有比在虚构之中掌控和安排人生更美妙的体验了,因为现实是人无法掌握的,而在文学里可以。只是,需要进入到那个境界才能如鱼得水地创作,现在的问题是总是被不断拉回到现实,而难以进入另一个世界。所以,其实这些年一直在写,好几部都半途搁置,只等他能“救死扶伤”那样地将它们救活。


余华说他们那个时代的作家,当时都是以创作短篇为主,那时候的文学,讲究的是在《收获》这样的文学杂志上发表,所以一般是短篇或中篇小说。是音乐给了他灵感,教会他写长篇小说。文学是平面的叙述,而音乐是流动的叙述,二者看上去不同,实际在结构上是相通的。听着音乐,余华从那些层次推进上感受到了“结构”的美妙,并开始了长篇的创作。
余华的小说不仅在中国获得极高的声望,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在日本,他的长篇小说《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以及杂文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都被翻译成了日文。

【人物简介】
余华,中国现代作家,被称作是“先锋派小说家”。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现居杭州与北京。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受到瞩目。1991年发表第一篇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此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长篇小说皆获得好评,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此外,他还发表过中短篇小说、随笔以及杂文。曾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7/16451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