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汪先恩博士谈屠呦呦获诺奖及中药研究
日期: 15年10月3期
汪先恩博士谈屠呦呦获诺奖及中药研究
中文导报 记者 杨文凯

记者: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请您谈谈感受。

汪先恩:非常高兴!作为中国人尤其高兴。屠呦呦老师为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开了个好头。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错过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申报诺贝尔奖的机会。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开阔了眼界,大家开始关心诺贝尔奖,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预测,中国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最有可能从中医中药突破。随着科研实力的加强和科研机制的形成,时机成熟,将来会在其他学科领域涌现。

记 者:有人说青蒿素是集体的结晶,是这样吗?

汪先恩:任何科研都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屠呦呦老师提出了原始设想和解决了提取青蒿素的关键步骤,获奖当之无愧。把青蒿素的事迹推到国际舞台,饶毅教授等留学人员功不可没。

记 者:有人议论青蒿素不是中药,如何看待?

汪先恩:没有必要争论青蒿素是不是中药,就像争论儿子是不是母亲一样,没有意义。而是要借鉴这种研究方法,争取新的突破,同时要吸取教训,保护好知识产权。中医中药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经验,中药的临床经验实际上是人体试验,从这些人体试验结果中寻找特定的成分,与凭空设计相比,显然是捷径。奎宁其实也来源于民间人体试验的经验。

记 者:目前,主流意见认为青蒿素的发明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汪先恩:屠呦呦等科学家是从治疗疟疾的中医文献中,发现青蒿入处方频度高而聚焦青蒿,又从葛洪的绞汁记载获得启发,改乙醇提取为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而获得突破。当然青蒿素水煎还是稳定的,用酒精煎则不稳定。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测定是现代药物学的方法,可以说青蒿素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中医中药做了铺垫,提供了线索和材料,而现代的药化研究方法使其脱颖而出。

记 者:青蒿素方式是今后中药的研究方向吗?

汪先恩:不全是。对原因单一的疾病,单体或单个成分有效,而对体质性疾病需要多种成分协同作战,就要靠复方。因此主流应是研究复方的配伍和治疗效果,另一种是提取某个有效成分,再进行人工合成,也就是青蒿素方式,获得诺贝尔奖的必须是后一种形式,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中医协同作用的评价体系,但中医临床还需要遵循配伍原则以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和消除副作用。

记 者:中药研究还有可能获诺贝尔奖吗?

汪先恩:可能性很大。记载抗疟疾的中药很多,也许今后能找到更好的成分,而且青蒿素的药理还没有搞清楚,有效但还不知道为什么有效,搞清楚药理也将是了不起的成就。不经临床体验很难理解中医中药的奇妙。

日本很多医药学家也在钻研中医古籍,试图找到线索,譬如根据人大便治腹泻的记载,日本医生用移植大便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初步成功;抗癌药伊立替康就是日本药学家从中药喜树中分离出来的喜树碱,可惜副作用不小,类似的还有很多。

我国医生70年代就从中医古籍和民间疗法中获得启示,找到了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并发现其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中药里面抗肿瘤药物很多,如果筛选出有效而副作用小的成分,将是重大突破。当然治疗其他疾病的中药也有可能,而抗肿瘤药物的可能性更大。


人物简介:

汪先恩:医学博士,顺天堂大学内科学准教授/华中科技大同济医学院教授。
安徽省望江县人。1984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 1985年考入同济医科大学学习西医, 1991年受派遣赴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留学, 1993年应邀赴日本顺天堂大学消化内科学习,1997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开发了治疗阿脱皮性皮炎过敏病、肝病、冷感症、代谢病、抑郁症等难治病的系列新型中药产品。被CCTV“焦点访谈”、“华人世界”、“中华儿女/少壮人物”等媒体介绍。现担任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

详见百度百科相关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5390684.htm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5/16148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