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汪先恩:举头望山月
日期: 15年10月1期
中文导报 笔会专栏
积水谭 汪先恩

长期受语录滋养,我上中学前没有听说过李白,大学时代买了唐诗小册子,半懂不懂的读着,有些作品能产生共鸣,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概因浅显易懂,且感受类同,尤其是那句“疑是地上霜”。

当年与小伙伴们在秋天圆月之晚,玩击鼓传花,准确的说是击掌传手帕,月光洒在草上,造成特殊的光景,有小朋友喊“下霜了,下霜了!”,真象满地是霜,当时并不知道唐朝人就这么想。读到传神的这一句,冲击着心灵,便能完整背诵“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多少年后,看到日本中学教科书,再次受到冲击,更大的冲击。同样是李白的《静夜思》,文字却不同,日本教科书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自觉告诉我,这个更接近李白原作,因为教科书中那山上一轮明月的配图,就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景象。看山月构图很美丽,仅仅看天空一轮明月,那是天文工作者的事。记得小朋友们望山月而发生过争论,搞不清月亮下山后去哪了,搞不清月为什么有阴晴圆缺,无知者的争论自然没有结果,倒也有趣。

目前我国的唐诗书籍丰富,但配图有的与诗文相左,注解普遍简单,没有哪本书告诉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日文教科书不仅配有山月的照片,还附有汉诗(中国诗)地图,明确标出「静夜思」写于现在的河南安阳,安阳当时叫邺郡。

地点明确,时间就好推断。李白42岁诏翰林院,不久感到做御用文人的无聊,不愿继续为贵妃写肉麻的“云想衣裳花想容”,44岁便离开越来越玄乎的玄宗,与高适和杜甫游梁宋(河南境内),试图到地方找一个理政办事的工作。751年51岁的李白,再次到河南见元丹丘,秋末到邺郡,即安阳,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作于751年秋。李白在安阳写的另一首诗「邺中赠王大」,把和平时代求职不得的苦闷心境写得很清楚“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千里失所依,复将落叶并。中途偶良朋,问我将何行。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君王制六合,海塞无交兵。”

李白好像是路过安阳,其主要目的估计是想到当时的权臣安禄山那里谋工作,第二年,也就是752年,52岁的李白到达范阳郡(今北京),但感到手握全国三分之一兵力的安禄山非常不安份,范阳非常不安全,便很快离开了。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造乱。

同一首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梳理一下就清楚了。日文版静夜思,选自明朝李攀龙(1514-1570)编的「唐诗选」,这本诗选主要是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作品,而白居易和杜牧等晚唐诗人的作品未被收入,「唐诗选」在我国已失传。中国现行版本源于清朝的孙洙(1711-1778,号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孙洙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无锡,乾隆16年进士。他选的唐诗三百首很有代表性,但也收录了一些被改的诗,包括「静夜思」。

修改痕迹清晰可寻。宋朝刊本《李太白文集》、元朝萧士斌《分類補注李太白集》、明朝高木秉《唐诗品录》中的该诗,与《唐诗选》一样,都是看月光,望山月。但赵光等在明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中把第三句“举头望山月”修改为“举头望明月”,而“看月光”句不变;清代乾隆4年进士沈德潜1717年编的《唐诗别裁集》中,把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望山月”句不变。孙洙参照《唐诗别裁集》在1763年编成的《唐诗三百首》中,就把分别改写的两句统一成我国现行流行的版本。不过,康熙钦定的官版《全唐诗》中依然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明清文人为什么要为李白改诗呢?估计是把李白诗中所说的“床”理解成卧室的床,而在卧室里看月光和望山月都不合理。其实李白说的床指相当于行军椅的胡床,常置于户外。

小时候,我们村家家有凉床,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放在屋外,可坐可躺,在秋天月圆之夜,坐在凉床上就自然感受到李白的诗境。在山区有山水阻隔之感,望到山月,游子难免低头思故乡。

乡村是守望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似乎举头望明月是科学,举头望山月是文学,关键是实学。如何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静夜思。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8/16145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