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俞天任:日本经济因“人”而败
日期: 2015/03/28 15:56
编者按: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主题是“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这两条通过陆路与海洋的“新丝绸之路”,正是将广袤亚洲连接成“命运与责任共同体”的关键。搜狐财经在博鳌前期推出“华人看亚洲”系列特稿,邀请在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度工作、旅行多年的中国人,写下他们对所在国的所见所闻,以平民视角解读变动中的亚洲共同体。第一篇,我们谈日本。日本经济怎么了?“失去的二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日本制造业曾经因什么兴盛?当中国的中产阶级远赴日本买电饭锅和马桶盖时,“日本制造”真的比“中国制造”强在哪?日渐老去的日本,是否能走出经济停滞的阴影?


  日本经济不会出现好转——日本经济因“人”而败


  作者:俞天任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曾经有过如日中天的年月,但之后就一直是“失去的XX年”,从一开始的“失去的十年”一直到现在的“失去的二十年”。所谓“失去的二十年”的具体含义就是在1990年之后的20年中,日本GDP的名义增长率为-0.7%,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实质增长率为0.6%左右。名义GDP在1997年达到巅峰的521万亿日元,之后就几乎是一路下降,2013年的统计是483万亿日元,比1997年少了几乎五十万亿,缩水了10%。


  那么,日本什么时候才能告别 “失去的XX年”呢?


  或许,答案在于“人”。


  日本企业为何优势不再?不需要手艺人了


  日本的成功,可以说是“制造业立国”努力的成功,战后的日本人在现代制造业的几乎所有部门都获得了成功,使得日本人很自豪地认为日本人是最有生产性的民族,只要他们愿意,就肯定能生产出质量一流的产品来征服世界,实际上,这里面有一点误差。


  人们在评论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军时,常用“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军官,三流的将帅”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实际上就是评论现在的日本企业也可以用同样的话:“一流的工人,二流的管理人员,三流的经营者”。


  这就说明了日本经济奇迹的源头实际上只是在日本公司拥有过最优秀的工人,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企业经营者很优秀或者企业管理很优秀。


  日本人有着手艺人的天性,日本社会是一个非常尊敬手艺人的社会,几乎到了某种手艺拜物教的程度。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从美国学来了质量控制的手法之后,依然在大规模生产中坚持使用现场工人的微调来寻找最佳条件,这样就使得日本产品以精良的质量而取胜。


  但是半成品或者总成模块化封装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行业对有经验工人的微调的要求,变得很低或者甚至根本就消失了。比如说就在十几年前生产电视机或者手机还需要一定的技术,但是现在纯粹成为了一个组装产业,无论是谁都能进入这个行业,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没什么很大的差别,这样人工费昂贵的日本企业就肯定无法和人工费用低廉的国家竞争。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原来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的人员培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原来培养一个机械加工行业的熟练工人需要十到十五年时间,但现在的数控机床加上计算机CAD/CAM软件,使得哪怕是一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甚至连电灯都没见过的乡下孩子,有个个把星期培训,就能按照指定的顺序按动一些开关和按钮,做出一个“和那个东西相像”的东西了。


  当然,“像那个东西”并不是说就“是那个东西”,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一定需要“那个东西”,只要“像那个东西”就行了,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实际上是随处可见的一种普世原理。在到达了一定程度之后,更高级的产品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市场的,比如生产罗尔斯罗伊斯汽车的公司就会再三的破产,现在日本人在开发销售方面十分努力的“4K电视技术”实际上就是属于这种“不是十分必要”的技术,不能指望这种技术会使得日本的家电产业起死回生。


  日本企业的长处是技术革新而不是革命,他们所拥有的只是生产技术,在开发方面并不在行,不能想象日本企业能开发出像iPhone那样的产品。没有革命性的产品而只有优秀的生产技术的话,企业的盈利是不会增加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制造业就会立即走向没落,日本企业所掌握的那些依然需要人工干预部分,优秀生产技术以及那些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才能得到的经验,使得日本在加工机械,高档零部件以及材料方面,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但情况是,除了汽车之外的所有产业中日本产整体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下降,随之而来的企业利润下降使得日本经济在将来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好转,原因就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对于技术工人要求的降低。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下降造成的国内市场萎缩。


  日本经济奇迹靠人口


  无论是手艺还是消费,都是先得有“人”。


  其实如果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么一个事实:日本在战后有过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战后的1945年11月的人口普查时日本全国7200万人不到,但到了1970年的人口普查时就已经超过了一亿,在发达工业国中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位,这种人口增长在发达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日本GDP在1968年超过西德并没有什么很不可思议,仅仅是人口超过了西德而已。


  而这些年来日本的GDP一直没有变化的原因也就是人口已经不增长了。日本从1999年开始劳动人口减少,2005年之后总人口都开始了减少,人口减少带来了劳动力减少以及消费者减少的问题,人口减少所伴随的人口老龄化还使得消费欲望降低,这才是日本GDP无法增长的原因,实际上日本的人均GDP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指望将来日本的经济发生戏剧性好转,GDP转而上升是不现实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什么产业革命,使得日本人均GDP发生戏剧性上升从而拉动日本经济好转呢?


  也不可能,上文的日本产业构造分析已经说明了。


  “安倍经济学”拉不动日本经济


  产业结构变化、少子化、老龄化使得日本经济停滞不前。那么,日本政府能否通过政策让日本经济尽快走出困境呢?


  安倍晋三上台之后推行的“安倍经济学”曾经一时给日本人带来了希望,有人以为通过政府强力干预的方法拉高股市和减低汇率就能够挽救日本的制造业,使得日本经济能够走出这条长达二十余年的黑暗隧道。


  但是,安倍经济学并没有取得什么很明显的成就,2013年的名义GDP因为面临2014年4月份消费税从5%涨到8%的抢购影响而有点增长,但在进入2014年之后,GDP的数字一直很惨淡,已经不是因为消费税增税的影响能够解释的了。


  其实还有这么一种看法,就是在日本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什么了不起的经济不景气,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走出经济不景气”这个命题,而且现在用这种看法来解释日本经济问题的人还越来越多。


  粗看起来这种看法似乎有点在为日本的经济不景气而强词夺理,但从我们的分析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虽然日本人在这GDP被“冰冻”了的20年里的收入有所下降,但并没有明显降低,失业率也没有上升,社会安定程度也没有受到破坏,犯罪率也没有明显上升。


  总之日本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这是和一般“经济不景气”的社会所表现得不一样的。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15831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